2017年6月29日,由《当代电影》杂志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共同举办的“第24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李新风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皇甫宜川、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章柏青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社副主编张文燕编审、《当代电影》杂志社林锦燨副编审等领导、嘉宾、专家和众多博士生出席了本期论坛。会议由丁亚平所长主持。
孙向辉馆长介绍了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以及由中国电影资料馆牵头的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最新展映活动。她从优秀青年学者培养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博士论坛所发挥的重要平台作用,并欢迎博士生们加入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博士后流动站。牛根富副院长首先表示热烈欢迎本期论坛在我院召开,同时对博士论坛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认为,要继续寻找学术中的现实性,研究和探讨中国电影发展和变革中的焦点问题和深层问题。他还在会上向大家推介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将在今年10月隆重举行由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全国独有的“学术特色”的电影节,建立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权威发声的交流与评估、奖励平台。
本期电影学博士论坛围绕“历史、现状和对策:消费语境下的中国电影”这一主题,展开了“消费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史”“消费理论与中国电影商业美学”“消费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产业”“电影消费与媒介技术变革”“消费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现象、问题与对策”等五个议题的探讨,内容丰富涵盖全面,话题广泛而又深刻。作为全国性的学术论坛,除了我院电影学博士参加之外,参会的青年学者还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南京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本期论坛有近60篇论文投稿,经过几轮匿名评阅,遴选出27篇论文,论文质量代表了中国电影学青年学者中的中上水平。本期论坛最大特点为多元性和包容性。综观参加发言的电影学博士,既有20年教龄的“新晋博士”,也有刚刚踏入学术殿堂的90后,既有已经参加过7期论坛的“老面孔”,更多的是初来乍到的“新面孔”。有些展现了娓娓道来的稳健台风,有些则表现出初出茅庐的兴奋和紧张,但论坛仍然很好地彰显了平等交流、有效对话的氛围和力量。
一、消费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史:
新角度与新方法
本单元的博士发言涉及中国电影史上电影消费的诸多方面,借助新理论、新视角切入历史,为电影史研究注入活力。朱萍认为,“时装古戏”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商业浪潮中呈现的最早电影类型,并考证了掀起古装片浪潮的是天一影片公司出品的《梁祝痛史》。马明凯引用了米莲姆·汉森的“吸引力电影”理论,以电影消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电通公司的经营策略。他从都市景观建构、另辟蹊径的演员制造、声音吸引力三个方面总结了电通公司为迎合电影商业潮流而做出的努力。杜宜浩则将“国片复兴”运动置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立和国货运动的背景之下重新解读,探析了“国片复兴”运动中民主主义根源及民族主义消费文化的建构过程,指出“国片复兴”运动曾经发挥了建构国家政治/领土完整和经济一体化双重神话的历史作用。
丁亚平所长在点评环节中指出,本单元的博士发言都将“大叙述”与“小文本”进行了结合,突出了“老与新”的关系。一是通过历史研究观照到了当下现实,让看似老旧的“历史”论题焕发出了新意。二是用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去解读历史,对电影历史进行了重新审视和重新认识,对固化的历史观和历史叙述发起了挑战。
二、消费理论与中国电影商业美学:
新论题和新表述
本单元的博士发言表现出选题的时代性、新颖性和前沿性,体现出学术上的敏锐嗅觉和朝气。张阳以“鲜肉身体”为切入点,探讨了消费语境下城市电影类型化创作的艺术特征。围绕当下影视圈涌现出的“小鲜肉”现象,对以《小时代》为例的城市电影进行了细读,指出当下影视作品中存在“看”与“被看”对象的颠倒与错置。他将“小鲜肉”在电影中的视觉特征形象地概括为“柔软身体”,对当下热议话题进行了较有学理深度的分析。薄莎聚焦当代影像文化中的“颓靡美学”,指出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网络文化和消费主义是其文化背景和思想来源。她追溯了“颓靡美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根源,并将“颓靡美学”的特征分析落实到《七月与安生》这样的电影作品之上,并从文化、美学角度对当前影视、网络和“二次元”世界的“丧文化”进行深入阐释。张经武将当下社会界定为图像与消费合谋的“图像消费社会”,把看电影当作图像消费的一种典型行为。他从消费心理出发,总结了电影图像消费心理的四副面孔:图像窥视心理、情结、图像占有心理、秀癖与赞癖。此外,他还通过对情结和秀癖、赞癖的分析,揭示了当下社会环境中特有的文化消费行为及其潜在的心理动因。
赵卫防研究员对本单元的博士发言逐个做了点评,肯定他们对当下电影研究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一是影像分析更见功力,是影视作品分析非常重要的功力。电影研究者不能总是局限于文化分析,因为从叙事、情节、结构人物来分析只能算是文学研究。二是要善于提出尖锐问题。譬如,在现代消费主义时代不要让“从治愈到致郁”这种美学泛滥,以及学者怎样认识和处理消费语境下电影价值观的危机,这些都是非常迫切而重要的现实问题。
三、消费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现象、
问题与对策:老问题与新思考
本单元的博士发言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表现为对老问题进行新思考。在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历程中,“粉丝电影”、IP电影成为影视圈和电影学界热议的话题。但随着电影市场的成熟和电影资本的降温,IP电影现象也逐渐退出大众视野。李国聪、郭冰蕾分别从产业转型升级与资本、文化逻辑的角度,对“IP热”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李亚关注消费社会的商业和文化逻辑给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不公正问题。他将电影视为一种典型的符号性消费,阐述了在这符号逻辑下需求体系、消费团体与消费公平之间的关系,并且探讨了媒介使用中的不公平问题。他的发言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带有显著的批判性。
皇甫宜川主编在点评环节中肯定了本单元的议题题在当下的重要意义,指出研究IP现象的最好时机不是其最热的阶段,而恰恰是其退潮的时期,这对电影现象和电影问题的研究更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
四、消费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产业:
重理论与众阐释
本单元围绕主题对当下飞速发展的电影产业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和研究张志秀对消费语境下国产商业片创作现状做了细致思考,分析国产大片和小成本电影如何因叙事不足和价值表达的偏移而远离了观众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她认为,“符号化”的历史想象、“物欲化”的生活期望、“病态化”的人格展演,导致中国电影日益景观化。刘飞从数据入手,着眼于当下上海电影观众的消费需求转变和消费文化的特征,得出了对上海电影消费市场状况的准确认识。黄亚利从消费文化语境下两岸电影合拍这一角度来切入研究,梳理了两岸合拍片的发展历程,并从题材选择、人物建构、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消费文化对两岸合拍片造成的影响,总结了两岸合拍片所面对的文化折扣问题。刘一瑾立足于消费语境下文艺片创作现状,对消费语境下文艺片创作提出了兼具人文逻辑和商业逻辑的要求。
章柏青研究员在点评时提到,本期论坛的博士发言与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摆脱了罗列产业数据的窠臼,而在产业研究中运用了大量的理论,重理论轻数据,显得新颖独特。与此同时,他也中肯地指出了有些青年学者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理论和阐述没有形成有机统一,出现了脱节的状况。
五、电影消费与媒介技术变革:
最“烧脑”与最炫酷
在消费语境下,电影的媒介、商品属性与电影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密切联系。尤其是当下媒介融合带来了电影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3D电影、“浸入式电影”、VR等新的技术形式,不仅满足了电影观众的消费需求,而且形塑着新的电影消费形式。李啸洋提出,在消费语境下,电影中的电视机装作具有“独立的电影文本”和“电影中的电视文本”的双重属性。他运用捷克语言学家马提休思提出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的概念,分析了电视机对电影叙事的再造。接着他又分析了电视机在电影家庭空间中作为“子银幕”,打断了叙事的分解符,重置了第一人称关系。他认为,电影中电视机的嵌套性使用是在电影内部制造了凝视的深渊,提供了世界化视域,具有传达的新奇现代性。谢辛以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消费为例,探讨了媒介、文化、消费三者之间能指符号的现实意义和未来赝象。她从媒介延伸的角度,指出了手机、VR和可穿戴设备所具有的“物化”特征,指出媒介文化不断催生出现实/流行的符号。她又运用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阐释了文化编码所具有的消费过滤过程,亦即通过文化信息的聚类参考功能对电影消费群体和消费对象造成影响和偏移。这些电影消费中粉丝经济、网生与“物化”的现象都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康文钟选取数字技术时代下电影与消费作为研究对象,从数字技术与电影奇观重生、多媒介与视听经济发展,论述了从电影奇观到社会奇观的转换。他提出的“超越奇观”的观点,对电影消费作了很好的理性总结。陈彦均以虚拟现实叙事电影作为主题,借用品思特提出的“虚幻强力”(the power of false)的论断,以及德勒兹提出的“时间最小循环”观点,引申出神经—影像的概念。她指出,虚幻/虚假与现实的共存,是保证意义多样与不断生成的前提条件。她又结合VR机器和VR电影,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营造超真实影像过程中体现出仿真、沉浸与交互三大特征。他最后结合《亨利》、《Lost》等具体“虚拟现实叙事电影”文本,探讨了VR发展中所面临的意义萎缩和奇观消费的问题。
张文燕编审在点评环节中,直呼这是此次论坛最为“烧脑”的单元。参会发言的博士的理论功底都比较扎实,大都运用了比较前沿的、比较新的理论来分析问题。这也使他们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显示出本期论坛较高的学术水准。
经过交流、探讨与争辩,参会的青年学者都经历了一场脑力激荡、知识充盈的学术盛宴,大家纷纷表示对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这个学术平台的肯定和期待。担任第五单元主持人的陈雅舟是7次论坛的参加者,今年即将毕业的她在主持的过程中,流露出对博士论坛的难忘和不舍,她将这次的主持当作一次最好的告别。张文燕编审在闭幕致辞中回顾了已经历时12年的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的发展历程,本期论坛为12年的轮回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这12年中,有太多的青年学者从博士论坛走向全国高校、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将要继续秉持发现学术新力量、培养新学者的理念,为青年学者提供最好的平台。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