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级产业园区地域分布
国家级产业园区可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其他类型产业园区这五大类别。其中,国家级开发区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最多,达到21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为156家和135家;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与其他类型则数量较少,分别为19家和23家。
——江苏、浙江和山东经开区数量较多,江苏、广东、北京和天津的经开区发展较好
2018年,全国共有219家国家级经开区,分布在30个省市(仅山西省暂未设立国家级经开区)。其中,江苏、浙江、山东三个地区的经开发数量最多,分别为26家、21家和15家,合计占比28.31%。
此外,结合2018年产业园区百强排行榜,排名前十的园区中经开区有4家,分别分布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广东(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开区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和开放发展的主战场,也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经开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也在增加。例如,开发区的空间规划、功能布局、基础建设等仍存在不少短板有待补齐;产业转型升级要素支撑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制约了地方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面对新要求,经开区应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吸引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服务水平,推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适应新一轮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通过优化园区功能、强化产业链条、扶持重大项目、支持科技研发、腾笼换鸟等措施,支持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向中高端迈进,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结合;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带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江苏、山东和广东的高新区数量较多,东中西部地区均又高新区上榜十强
作为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试验田和示范区,国家高新区从1988年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和创业结合”的历史使命。
2018年,全国共有156家国家级高新区,分布在29个省市(仅山西省和西藏暂未设立国家级高新区)。其中,江苏、山东、广东三个地区的高新区数量最多,分别为17家、13家和12家,合计占比26.92%。与经开区数量分布前三名稍有不同,浙江落选,广东省上榜。
此外,结合2018年产业园区百强排行榜,排名前十的园区中高新区有6家,分别分布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四川(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广东(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和技术交易的重要阵地。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超级计算机、中文搜索引擎、集成电路器件工艺、高铁运行控制、中低速磁浮列车、人工智能芯片、液态金属增材制造、柔性显示、创新药物与医疗器械等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变革性重大科技成果走出高新区,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
——江苏、广东和上海地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下简称特殊区域)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为适应加工贸易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特定经济功能区域。它们由地方政府向国务院申请并经其批准,设在中国关境内,赋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特殊功能和政策,由海关为主实施监管。自199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6类特殊区域。
2018年,全国共有135家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分布在27个省市(山西、青海、宁夏和西藏暂未设立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其中,江苏、广东和上海三个地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最多,分别为21家、12家和10家,合计占比31.85%,一方面与地理位置相关,另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水平也紧密相关。
中国国家级产业园区地域分布
国家级产业园区可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其他类型产业园区这五大类别。其中,国家级开发区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最多,达到21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为156家和135家;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与其他类型则数量较少,分别为19家和23家。
——江苏、浙江和山东经开区数量较多,江苏、广东、北京和天津的经开区发展较好
2018年,全国共有219家国家级经开区,分布在30个省市(仅山西省暂未设立国家级经开区)。其中,江苏、浙江、山东三个地区的经开发数量最多,分别为26家、21家和15家,合计占比28.31%。
此外,结合2018年产业园区百强排行榜,排名前十的园区中经开区有4家,分别分布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广东(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开区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和开放发展的主战场,也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经开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也在增加。例如,开发区的空间规划、功能布局、基础建设等仍存在不少短板有待补齐;产业转型升级要素支撑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制约了地方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面对新要求,经开区应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吸引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服务水平,推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适应新一轮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通过优化园区功能、强化产业链条、扶持重大项目、支持科技研发、腾笼换鸟等措施,支持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向中高端迈进,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结合;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带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江苏、山东和广东的高新区数量较多,东中西部地区均又高新区上榜十强
作为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试验田和示范区,国家高新区从1988年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和创业结合”的历史使命。
2018年,全国共有156家国家级高新区,分布在29个省市(仅山西省和西藏暂未设立国家级高新区)。其中,江苏、山东、广东三个地区的高新区数量最多,分别为17家、13家和12家,合计占比26.92%。与经开区数量分布前三名稍有不同,浙江落选,广东省上榜。
此外,结合2018年产业园区百强排行榜,排名前十的园区中高新区有6家,分别分布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四川(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广东(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和技术交易的重要阵地。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超级计算机、中文搜索引擎、集成电路器件工艺、高铁运行控制、中低速磁浮列车、人工智能芯片、液态金属增材制造、柔性显示、创新药物与医疗器械等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变革性重大科技成果走出高新区,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
——江苏、广东和上海地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下简称特殊区域)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为适应加工贸易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特定经济功能区域。它们由地方政府向国务院申请并经其批准,设在中国关境内,赋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特殊功能和政策,由海关为主实施监管。自199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6类特殊区域。
2018年,全国共有135家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分布在27个省市(山西、青海、宁夏和西藏暂未设立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其中,江苏、广东和上海三个地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最多,分别为21家、12家和10家,合计占比31.85%,一方面与地理位置相关,另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水平也紧密相关。
——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设立在7个沿边开放城市
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指在两国边境附近划定特定区域,赋予该区域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贸易以及配套的产业政策,并对区内部分地区进行跨境海关特殊监管,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各种生产要素在此聚集,实现该区域加快发展,进而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
2018年,全国共有19家国家级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分布在云南、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广西和辽宁七个地区(地区边境附近),是中国沿边开放城市发展边境贸易和加工出口的区域。
除以上四种类型国家级开发区外,2018年,全国共有23家国家级其他类型园区,分布在12个省市。
中国省级产业园区地域分布
2018年,全国共有1991家省级开发区,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经核准的省级产业园区数量超过100家的省份有河北、山东、河南、四川、湖南、江苏和广东等7个地区。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