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逸馨
来源|贝多财经
近日,北京绿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B(以下简称“绿竹生物”)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并于4月13日披露了聆讯后的招股书。贝多财经了解到,该公司曾于2022年6月、2023年2月先后两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据招股书介绍,绿竹生物是一家致力于开发创新型人类疫苗和治疗性生物制剂,以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并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物技术公司。截至目前,绿竹生物暂未实现商业化。
天眼查信息显示,绿竹生物成立于2001年11月,前称为北京绿竹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目前,该公司注册资本约为1.92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孔健,股东包括孔健、张琰平、赛升药业等。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即2023年4月10日),绿竹生物的产品管线包括核心产品LZ901、K3和K193三款临床阶段的在研产品,以及四款临床前阶段的在研产品。
一、核心产品所处赛道竞争激烈,欲打出“亲民牌”
绿竹生物在招股书中称,该公司的核心产品LZ901为自主开发的重组带状疱疹候选疫苗,用于预防年龄为50岁及以上成人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带状疱疹,预计将成为全球首款具有四聚体分子结构的带状疱疹疫苗。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50岁及以上人群带状疱疹新发病数从2015年的250万例增至2021年的390万例,复合年增长率为7.8%,预期从2021年至2025年将按6.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25年的490万例,从2025年至2030年按4.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30年的600万例,虽整体增长率预计有所放缓,但发病率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贝多财经了解到,现阶段,针对带状疱疹尚无特效药,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根据上述资料,按销售收入计,中国带状疱疹疫苗市场从2015年的0增加至2021年的6亿元,并预计将增加至2025年的108亿元,再进一步增加至2030年的281亿元。其中,2021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03.8%。
不难看出,由于更容易感染带状疱疹的老龄化人口不断增长,在人口基数大、带状疱疹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的中国,带状疱疹疫苗市场未来几年的增长潜力巨大。
绿竹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我国国内仅有两款带状疱疹疫苗获得批准,分别是葛兰素史克的和百克生物的感维(于2023年1月获批,将于2023年6月开始销售)。其中,“只此一家”的在2021年的销售收入计占全球市场份额近100%。
也正因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不少药企的加入,试图在带状疱疹疫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招股书显示,除绿竹生物研发的LZ901之外,国内还有三款带状疱疹疫苗在研,包括一款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以及两款重组带状疱疹疫苗。
面对如此多的竞争对手,绿竹生物亮出的底牌之一便是“平价亲民”。
绿竹生物在招股书中乐观地称,相较于定价为人民币1,600元/针、每次治疗共注射两针的而言,LZ901的零售价预计约为人民币500元至人民币800元一针,每个疗程共注射两针,且不需要第三剂加强针,与中国其他市售带状疱疹疫苗相比价格更实惠。同时,LZ901兼具副作用低、安全性好、高度稳定、易于储存运输、使用方便等优势。
此外,绿竹生物还计划通过开展学术推广及发表科学论文介绍LZ901的优势来不断教育和引导市场,并重点介绍LZ901与相比的优势,以突出产品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而据贝多财经了解,即将上市销售的感维定价为约人民币1,369元/针,且每次治疗只需注射一针,相较于需注射两针的LZ901而言,可能更为实惠方便。显然,“价格优势”并非一劳永逸的策略。
如何发展在“银发经济”下的带状疱疹疫苗市场中立稳脚跟,形成核心竞争力,绿竹生物还需进行更长远的规划。
二、仍未商业化,连年亏损却轻研发、重视理财
相较于“颇有建树”的产品研发领域,绿竹生物的财务表现就不那么理想了。
据招股书披露,由于尚未实现商业化,绿竹生物2021年和2022年的营业收入均为零,净亏损(年内亏损及全面开支总额)分别为5.39亿元和7.25亿元人民币,流动资产净值分别为5.51亿元、5.07亿元。
绿竹生物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其目前并无任何获准进行商业销售的产品,亦无从产品销售中产生任何收益。于往绩记录期间,该公司绝大部分亏损均来自行政开支、研发开支及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公平值亏损。
对于流动资产净值增加,绿竹生物则在招股书中表示,主要是由于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增加,主要指其使用B轮融资、B+轮融资及C轮融资所得款项购买的理财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绿竹生物在招股书中反复强调研发活动对其发展的重要性,但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中不难看出,相较于高额的理财资金投入,该公司对于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占比并不高。
2021年和2022年,绿竹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仅为人民币4298.3万和9142.6万元。其中,LZ901作为该公司的核心产品,同期产生的研发开支(不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分别仅为620万元和3820万元,其增长主要由于在中国于2022年启动LZ901的I期临床试验及II期临床试验所致。
成立至今,绿竹生物已获得多轮融资。据招股书披露,绿竹生物分别在A轮融资筹得2.50亿元、B轮融资筹得3.50亿元、B+轮融资筹得1.20亿元、C轮融资筹得2.18亿元。
截至目前,绿竹生物的融资资金多数并未投入研发。其中,来自A轮融资的所得款项约12.7%(即约人民币3180万元)尚未使用,将用于作K193临床试验及开发各种疫苗及治疗性生物制剂的资金;来自B轮融资的所得款项约52.6%(即约1.82亿元)尚未使用,将用作运营资金以支援医药产品的开发及生产、临床试验及其他。
另外,B+轮融资及C轮融资的所得款项尚未动用。按照规划,来自B+轮融的所得款项资约1.20亿元将用作营运资金以支援医药产品的开发及生产、临床试验及其他营运,而来自C轮融资的所得款项约2.18亿元将用于与其主营业务相关的研发、资本开支及流动资金要求。
绿竹生物在招股书中称,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可按要求赎回或截至本文件日期已被赎回)预估将能够维持其约13.3个月的财务可行性。
在资金尚且充足、研发投入不高的情况下,绿竹生物仍选择通过IPO筹集资金,究竟背后打的是什么算盘?令人难以捉摸。
据招股书介绍,绿竹生物拟将IPO筹集资金中的59.9%将用于其核心产品LZ901的临床开发、制造及商业化,22.7%将主要用于K3的临床开发及制造。具体而言,其预计于2023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完成LZ901的II期临床试验,并于2023年第二季度启动III期临床试验,预计此将导致其2023年的研发开支大幅增加。
也正因如此,如何在未商业化的前提下平衡“外部输血”与“自我造血”,如何分配研发与理财资金的投入,或将成为绿竹生物亟待考虑的问题。
三、孔健、张琰平夫妇及横琴绿竹合计持股约47.28%
本次冲刺上市前,孔健、张琰平及横琴绿竹有限合伙分别持有绿竹生物30.35%、10.52%及6.41%的股份。据招股书介绍,孔健、张琰平夫妇以及横琴绿竹有限合伙为一组控股股东,合计持股约47.28%。
其中,孔健为绿竹生物执行董事、总经理、董事会主席(即“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张琰平为执行董事、副总经理,两人为夫妻关系,且均曾在原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任。其中,孔健参与了五种已商业化疫苗的成功开发。
机构方面,北京亦庄持股10.23%,北京亦庄二期持股9.54%,北京赛升持股7.16%,建银国际通过建银资本持股6.07%;和瑞创投通过晋江祯睿持股4.05%,通过晋江轩弘持股1.16%。
同时,恒基荣域、天津华普、珠海丽珠、杭州泰鲲、信银兴弘、海南兆安、芯创科技、淄博润信、共青城臻锐、陜西金瓯等亦为股东。此外,绿竹生物副总经理和董事会副主席(即“副董事长”)蒋先敏持股2.08%。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