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原创
更深一度看楼市
宣布展期的绿地,终于迎来两大国有股东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共计30亿元资金支持。
开发业务流动性堪忧,基建业务自顾不暇,绿地急需国资注入信心。
陷入”真国企“还是”伪国企“的争论,混合所有制下,绿地走出另类道路。
国资输血,绿地找回组织
近日,绿地控股发布公告披露:
公司获得两大国有股东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共计30亿元资金支持,两个国资股东通过委托贷款方式分别向绿地提供借款15亿元,借款期限为二年。
相比绿地的1.2万亿规模的负债,国资股东这30亿虽然不多,但通过公告也能看出绿地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本次交易是国有股东支持绿地发展的有力举措 ,有助于绿地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保交付、稳民生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事实上,这对绿地来讲确实是个好消息,最起码向外界传递了找到组织的信号。
在国资招牌价值千金的现在,绿地”伪国企“的质疑声却一直不断。
首先是绿地自己不争气,不久前其刚宣布债券展期,打破国企”金身不破“的信仰,成了50强里唯一一家展期的国企。
而违约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是绿地自身经营状况远没有其他头部央国企般稳健。
根据绿地控股的2022年一季度报告:
绿地控股持有货币资金656.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0.6%。而公司一年内到期的长短期借款却高达930.2亿元;货币资金无法覆盖即将到期债务。
相比之下,保利的现金短债比达到1.86、万科则高达2.5。
别人为一块钱短期债务准备了两块钱现金,绿地却只有8毛,可见流动性危机的盖子很难盖住。
除了现金短债比这条线,绿地的另外两条线中也仅净负债率指标勉强翻绿。
财务状况的糟糕的另一面是,绿地不太乐观的经营质量。
说到绿地,最能想到的就是它的摩天大楼,一个个绿地中心,不断刷新不同城市高度的天际线。
而现在这些大楼,却频频陷入停工、烂尾的负面传闻之中。
事实上这些高楼大厦的出现跟绿地的拿地策略有关,绿地的常规做法是大规模利用持有型进行勾地。
广州白云绿地中心 湾区楼市发布摄
所谓勾地,顾名思义就是在公开市场挂出土地之前,与土地方”勾兑“设置排他条件。
绿地的策略核心则是围绕总裁张玉良”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的十字方针。
其中很多地方政府最想的,无疑是地标超高层。
具体操作上,政府会先划定一片CBD区域,然后在的地标性建筑周边规划一个住宅区,打包卖给开发商。
开发商拿地后,一般通过住宅的现金流,来补贴建设摩天大楼的成本。
然而,超高层建筑具有耗资巨大、盈利难,开发周期长等特点,而且一般都有一定的自持年限,即使建好也无法立即出手。
同理,政府喜欢的除了超高层,还有同样变现周期长的酒店、商场、商业办公等等。
所以绿地手里积攒的商业明显多过其他开发商,商住比例失衡,需求下滑叠加疫情冲击下,绿地的资金缺口也在加剧。
而麻烦的是,当资金紧张时,绿地超高层这样的项目便屡屡陷入停工的麻烦,无论是建设进度还是最终效果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住宅都卖了,剩下的硬骨头迟迟不啃,各地政府自然对绿地的信任有所下降。
这套模式便也难以为继了。
房地产开发周转不灵,号称一直都在转型的绿地,其他业务也难以力挽狂澜。
绿地曾大举参与多地建工企业的混改。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