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的马东也玩《王者荣耀》,但级别不高——他或许对这款30岁以下用户占七成以上的游戏并不那么感兴趣,但作为生意人,他必须了解自己的受众喜欢的东西长什么样。
马东的一生,似乎都离不开一个“说”字:
他的父亲是马季,中国最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虽然马东“没有学过一天相声”,但从小就对说话的艺术耳濡目染;
在湖南电视台和央视时,马东主持的节目都跟“说话”有关,比如《有话好说》、《挑战主持人》,比如担任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总导演;
2014年,他遇到了称得上现象级节目的《奇葩说》。
这一次,不仅“说法”不同了,马东的人生也被分割为两部分:
《奇葩说》之前,他是马季的儿子、央视主持人和制作人、最早一批脱离央视体制的下海者;
《奇葩说》之后,他成功转身,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商人。
【“世道变了,你来我这吧”】
马东第一次听到自己从事的行业“原来叫内容”,是2012年底。
在一个咖啡馆里,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向马东抛出橄榄枝,咱们给你起个title吧,叫“首席内容官”。
三个月前,马东离开了供职11年的央视。
在这之前,马东就注意到,2009年到2011年,北京地区黄金时间的电视开机率从70%下降到30%。他意识到这个行业“从根上发生了巨变”。
之后,王凯、罗振宇、张泉灵等央视知名主持人先后出走,更早之前还有崔永元、黄健翔等,成为传媒生态变革的时代群像。
首席内容官是干什么的?马东的职责主要是两部分:电视节目版权采购,自制内容策划——这也是当时的视频网站竞争最激烈的两个领域。
当时的市场上,已有“网络视频第一股”乐视,刚刚强强合并的优酷土豆,风头正盛的56网、PPS、搜狐等强手林立,2010年才成立的爱奇艺还是个后生。
爱奇艺选马东,确实选对人了。
在电视行业浸润多年的马东是个内容信徒,始终信奉优质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在版权采购方面,马东一掷千金,以天价拿下《爸爸去哪儿》《来自星星的你》等热门电视节目独播版权,迅速为爱奇艺打开了市场。
在自制内容方面,搜狐的“梦工厂计划”成就了《屌丝男士》,优酷的“优酷出品”捧红了《万万没想到》,而当时的爱奇艺在这方面一直乏善可陈。
2014年,马东开始发力弥补这块短板——宣布启动“爱奇艺工作室战略”——邀请优秀内容创作者以工作室模式加入爱奇艺。
他的方式是“挖墙脚”。
马东从优酷挖来《晓说》主持人、自己的哥们高晓松,从搜狐挖来视频总裁刘春,在爱奇艺首批成立马东、刘春、高晓松三大工作室,握着近三十档自制内容项目。
他还挖来了央视新锐导演牟頔。两人初次见面是因为谈央视一档节目版权,第二次见面时,马东就对她说:“世道变了,你来我这吧。”
不久,无法再忍受“央视观众看不懂真人秀”的牟頔就带着20多人的专业团队加盟爱奇艺,成为马东工作室的关键人物。
【“马东念广告我能听两个小时”】
《奇葩说》是马东工作室的作品,它最初的创意诞生在酒桌上。
一次喝酒时,“所有的事情都要和你争论”的高晓松对马东说,咱俩这样的人应该做一个大喷子选秀节目。
喝完酒第二天,马东就对团队制片人牟頔提出这个想法,至于怎么做,他全权交给牟頔负责,“看你们喜欢”。
80后的牟頔早已厌倦了主旋律,她带着这个90后占多数的团队,瞄准同样活跃于网络的“泛90年后”用户,希望传递出描摹这个群体特征的“真实与多元”。
2014年11月29日,在华人圈寻找“最会说话的人”的《奇葩说》正式亮相爱奇艺,并在片头打出了“请在90后的陪同下观看”的字样。
割了眼袋的马东穿着花花绿绿的西装,坐在一群花枝招展、个性鲜明的年轻“奇葩”当中,敲着木鱼掌控全场,丝毫不显得违和。
他的两边,是中国最会说话的两个名人——将“说话之道”写成书的蔡康永,以及在《晓说》上侃遍古今中外的高晓松。
该不该看伴侣的手机,买房or不买房哪个更幸福,领导傻X要不要告诉他……这些人辩论的都是时下年轻人最关心的话题,恋爱、婚姻、职场,金句频出,语不惊人死不休。
《奇葩说》火了。
在播放量上,《奇葩说》位列当年一季度网络自制综艺第二名,话题讨论热度也屡次登上微博娱乐话题榜。
广告表现上,5000万的广告冠名费让《奇葩说》荣登当时互联网综艺节目的冠名之最,第二季广告客户投放更是破亿——当时马东引进的《爸爸去哪儿》,网络广告费也不到1亿。
谈到《奇葩说》商业上成功的原因,牟頔说了两句话:
第一,“你看不惯90后喜欢的东西没有关系啊,反正你会死。”这也是牟頔用来打动品牌商的话;
第二,“我们讨好90后的程度,比讨好我们客户的程度更甚”。
至于如何讨好90后,马东从更专业的内容经济角度也说了两点: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是否能够跟他们产生共鸣、共振,能不能进入他们的语态——以自我为中心的“四自”:自恋、自信、自嘲、自黑;
第二,进入他们语态的同时,会不会生产他们没有想到的东西,内容的东西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用户永远不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你只有做出来了,他才会喜欢你。
《奇葩说》也因此获得了一个特权——赤裸裸打广告却不招人烦——因为广告已经成为节目语态的一部分。
时尚时尚最时尚、国民时尚品牌美特斯邦威,狂拽炫酷吊炸天的东风标致308s,快到让你飞起来的vivo智能手机……马东一本正经地念出这些夸张谄媚接地气的广告语。
有观众说,听马东念广告我能听两个小时。
【继续讨好90后】
“这个公司里很多人来来走走,只有两个理由要离职,我不拦着:一个是因为家庭原因,第二个是要创业。”龚宇在爱奇艺说过这样的话。
在“给爱奇艺内容方面做出极高成就和巨大贡献”之后,马东成为龚宇那句话里的第二类人。
在爱奇艺,虽然工作室模式给了马东很大的内容创作空间,但还远远不够。
“视频平台是一个横向发展的机会,但是做内容是纵向发展,内容第一。”马东认为,做垂直内容的人,独立用公司形态去做,效率会更高,而平台要兼顾整个布局。
于是,马东选择了内容创业,这也是时下媒体人创业的趋势。
2015年9月,《奇葩说》第二季最后一期播出的前三天,在一场“只有90后才能参加”的发布会上,马东宣布“米未传媒”成立,牟頔和《奇葩说》商务总监刘煦为合伙人。
公司名称来自英文“me”和“we”的组合——这是年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
对于创业的要素,马东说了三点:身边有人,兜里有钱,脑子里有主张。
有了《奇葩说》这块金字招牌,这三点他都不愁。
第一是人。
马东带走了《奇葩说》制作团队,还签下了节目成功捧红的马薇薇、范湉湉、肖骁等“奇葩”,几乎是原班人马。
此外,马东也继续跟老东家保持战略合作关系——《奇葩说》第三季和第四季的网络独播权都给了爱奇艺。
第二是钱。
自立门户,马东最不缺的就是钱,比较难的只是选择拿谁的钱。
出于背书的考虑,马东接受了李开复创新工场的首轮投资,因为其持续关注“新人群、新渠道、新内容”三大要素,在90后娱乐、内容领域,创新工场已经投资了数十个项目。这与米未的定位非常契合。
第三是想法。
从公司的名字就能看出,米未传媒将沿着《奇葩说》开辟的战场,继续“讨好90后”。
在战略上,马东为公司设立的愿景是——构建互联网内容垂直生态系统,也就是围绕内容进行上下游的布局。
例如,提供艺人经纪服务的“爱米未”、由《饭局狼人杀》衍生出来的游戏APP、微信公众号朝阳公园东七门、甚至米未小卖部,也都沿着马东说的“内容垂直”的布局向纵深铺开。
其中,每天6-8分钟音频、198元年费的口才培训节目《好好说话》,在喜马拉雅FM上线一天销售额就破了500万。
这些都是马东所说的内容的表现形式,而他对于好内容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在何种时间维度上,触达更多的人心。
【做内容,钱太多不是好事】
有一段时间,马东觉得米未“已经不是最初想象的米未了”。
将近4亿,是《奇葩说》第四季的冠名金额,再次刷新网络综艺的广告招商纪录。
然而,与以翻番速度上升的广告费不成正比,《奇葩说》第四季播放量仅为6亿——第一季播放量是2.6亿,第二季为6.2亿,第三季是7亿。
同样不成正比的是口碑——《奇葩说》豆瓣评分第一季9.1、第三季8.6,第四季仅为7.7——即便高晓松和蔡康永手牵手的出场也没能挽回颓势。
除了《奇葩说》第三季和第四季,米未还推出了迎合年轻人胃口的《黑白星球》《拜拜啦肉肉》等网络综艺节目,也都纷纷折戟。
尽管成立之初就将垂直内容作为公司的方向,但横向扩张的诱惑还是太大了。
“市场状况这么好的时候,如果你保持收缩状态,那你就辜负了时间点。”即便马东每天告诉自己,不要赚那么多快钱,不要横向发展,“但是你无意识的会推动自己说我可以的,我团队这么大了,做两个节目是做,做四个也是做。”
走过弯路,马东总结出经验:“尝试过不同类型节目之后,发现自己更擅长哪一类型,更得心应手。但其他类型的节目需要从底端开始重新积累。”
他还悟出一个真理:在内容这个行业,钱太多不是好事。
“先有想法,找对人,再搭团队。”马东和团队重新确认了垂直发展的方向,并放弃了其他低效率和低利润率的节目。
在发展策略上,团队也做了改变——留给新节目足够的时间去成长,直到能承担与之匹配的商业压力,而在这之前,米未自己养着,不接受广告主的钱。
《奇葩说》第五季能不能保持水准?下一个爆款什么时候推出?对于观众最关心的两个问题,马东也无法保证。毕竟做内容,不确定性太大了。
马东对米未的规划是:
第一阶段完成原始积累,做一个好的内容公司,这样才能够有持续生产好内容的可能性;
第二阶段完成资本化,这时候内容创作可能会遇到瓶颈,就从一家内容公司向媒体公司转型。
去年获得基石资本的A轮融资后,米未当时估值为20亿,500多万注册资本翻了近380倍,现在应该更高。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马东在米未的持股比例为46.03%,身家接近10亿,现在同样应该更高。
▲ 天眼查显示,除了米未传媒,马东还是另外3家公司的股东
【娱乐至死?】
许知远问马东:你喜欢这个时代吗?
马东连续回答三次:喜欢,喜欢,喜欢。
许知远不甘心又追问:真的没有一点抵触吗?
马东又连说三次:没有,没有,没有。
在前段时间大热的许知远采访马东的视频里,这段对话和画面语言让笔者印象深刻。
有人说,马东正在娱乐至死和保持底线之间走钢丝。
马东的回应是,娱乐就是本质。
▲ 马东谈对娱乐的理解
不可否认,《奇葩说》是有思想性的,连挑剔的许知远老师都在这一点上给了正面评价——节目里的那些辩题看似荒诞,但讨论的都是一些永恒价值的问题。
尽管米未追求的“不止是有趣”,但马东多次说,娱乐性仍然是《奇葩说》的第一追求,“只有做好纯粹的娱乐节目的前提下,才能生发出其它的衍生效果”。
有人说,马东回答许知远时连用三个“喜欢”和“没有”,表现了他的心虚和迟疑。
是啊,马东也是年少时爱读《红楼梦》、曾经主持过《文化访谈录》的人。
但是对于马东来说,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时代,或许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做的是这个时代的生意,就是要“讨好90后”。
作为这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说“不喜欢”显得太矫情和虚伪,更何况这样会得罪《奇葩说》的观众们。
所以,马东坚决跟许知远划清了界限——“我没你那么自恋”。潜台词也许是:我不是你们精英阵营的,我和我的《奇葩说》观众是一边的。
马东说,自己的底色是悲凉,只有新鲜感能覆盖这层悲凉。或许,用“乐观的悲观主义者”这个词来形容他更贴切。
悲凉之所以是底色,在于他善于接受这个社会就是如此,无从反抗;而乐观,是因为他能接受现实并融入环境,最后发现这样似乎也不算太坏。
这一点跟许知远刚好相反。
许知远一直在跟时代较劲,而马东则善于在其中寻找机会。就像玩《王者荣耀》,或许马东并不觉得这个游戏好玩,但作为生意人,他必须了解自己的受众喜欢的东西长什么样。
所以,许知远们会成为文学家、艺术家、社会公知,而马东们,更容易成为好的生意人——你只有先认可这个东西,才能坦坦荡荡挣钱。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