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新闻缘起
4月9日,圆满完成各项度夏科考任务的我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返回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本次考察中,南极科考队完成了53项科学考察任务和工程建设任务。
历时156天,4次成功穿越西风带,总航程29000多海里,其中冰区航行6000余海里,并首次到达南纬75°7.2′,开创了我国船舶航行最南纬度地区新纪录。我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有啥特点,科考成果有啥亮点?计划新建的两个南极科考站进展如何?本文将为读者一一揭秘。
考察有啥特点?
创我国船舶航行最南纬度地区纪录
本次考察中,我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分别在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雪龙船完成了53项科学考察任务和工程建设任务。
在长城站、中山站及附近区,考察队顺利完成了生物、生态、地质、地球物理、空间物理、海洋、大气和环境、冰川、冰架等现场科学考察任务,完成了可再生能源微网建设、中山站新宿舍楼、发电栋建设工程、科研和后勤设备维护等站务工程。
昆仑站队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昆仑站开展科考工作,历时58天,往返2500多公里,内陆冰盖考察队克服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条件,在多个科考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此外,昆仑站二期建设和冰芯钻探场地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加速推进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冰盖考察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本航次大洋考察是我国“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正式实施以来的第一个南极考察航次,共计获得6个断面64个站位的数据和样品,在参加的人数,考察的项目、时间、航程、质量和覆盖范围等方面,均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南大洋调查近30年来的新纪录。
除了科学考察方面的成果外,考察队还顺利完成了中山站物资卸运和新站选址等重要任务。在中山站期间,科考队克服了暴风雪带来的各种困难,共卸运各种物资2700余吨,并创造了自我国中山站建站以来输油管线最长和单次输油量最多的历史纪录。
科考成果有啥亮点?
多领域取得突破性成绩
通过三维雷达图像找到南极冰盖由底部快速“生长”的直接证据
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冰所覆盖,犹如头上戴着一顶巨大冰帽。
对昆仑站核心区域和断面关键区域开展了冰雷达强化探测后,科考队员发现,南极冰盖底部水体存在“自低处向高处”快速迁移的奇特现象。
研究显示,我国南极昆仑站所在地冰穹A地区,冰层厚度在1649米—3135米之间,冰下覆盖的甘布尔采夫山脉是形成于冈瓦纳古大陆运动期间的古老山脉,也是东南极冰盖发育的核心地区,最高山峰海拔达2434米。
据我国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孙波研究员介绍,在此次考察中,我国科考队员在甘布尔采夫山脉覆盖的冰层上方选取了一块长20公里、宽10公里的核心区域,用探测深度超过3500米的深部冰雷达系统进行了网格状的探测。通过深部冰雷达系统的冰下三维影像,科考队员清晰地看到冰盖底部的甘布尔采夫山脉,有大量水体“从低处向高处、从山下向山上”快速迁移的奇特现象。
孙波初步分析,这是因为甘布尔采夫山脉地势越低的地方冰层越厚,冰盖越重,压力越大,而甘布尔采夫山脉的山峰冰层薄,压力小。冰盖底部的水体在压力作用下,从低处向高处、从山下向山上迁移,到达山顶后又形成新的冰盖。他表示,通过三维雷达图像寻找到了南极冰盖由底部快速“生长”的直接证据,这种过程对冰盖稳定性有关键影响。
深冰芯钻探成功实现“零”的突破
冰芯被比喻为“气候天书”,深冰芯更是好比化石,较完整地记载了远古时期的温度、降水等气候环境信息。
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海拔4000多米,冰厚3000多米,是国际公认的南极冰盖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但同时也是世界上技术难度最大的冰芯钻探科学工程。在前三次南极科考队努力的基础上,此次考察中,我国科学家在冰穹A地区成功钻取3.83米的冰芯,实现深冰芯钻探零的突破,这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开展深冰芯科学钻探的能力。
科考队带回总长11.2米的深冰芯。中国计划经过4年时间,钻取超过3000米的深冰芯,以获得100万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
天文、大洋调查有新进展
南极冰穹A是地球上绝佳的天文台址。中国自主研制的AST3南极巡天望远镜就架设在这里,是目前在南极运行的最大口径光学巡天望远镜。本次科考期间,科考队员首次获取巡天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去年3月15日至5月8日约2万幅图像。
南极大陆被浩瀚的南大洋所环绕,科考队此次在东经73度断面上实施了物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和生物联合调查,从水体、海底表层、浅层和中深层全面反映海洋环境变化的历史及趋势。
初步探测显示,海洋最大的环流体系——绕极流的水体在变暖,同时位置向高纬度偏移,使南极冰水间的相互作用加速,这些都为了解东南极冰川消长历史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生物及油气资源潜力分布状况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计划新建的两个南极科考站进展如何?
内陆夏季站建站工作即将展开
1985年2月,在南极乔治王岛,我国南极首个考察基地——长城站在南极半岛建立。1989年2月,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上,南极中山站建立。2009年1月,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是常年科学考察站,昆仑站是内陆夏季站。
为加强科学考察力度,我国计划在南极新建两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政策与规划处处长徐世杰介绍,在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我国将新建一个内陆夏季站。在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我国科考队员已经顺利完成了新站的选址调研,建站工作即将有序展开。
孙波介绍,伊丽莎白公主地内陆夏季站所在处周围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2621米,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距离昆仑站715公里,距离格罗夫山85公里。既可以为中山站通往昆仑站、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区域考察提供中继支撑、应急保障以及航空地面支撑,同时也是进行地质、冰川、测绘、大气(气象)、地磁、卫星遥感等科学考察工作的理想之地。
此外,我国还计划在南极新建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在第二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我国科考队员已经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维多利亚地和南极毛德皇后地进行了选址考察,主要内容是考察备选站址周围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源地、动植物等。(记者 陈瑜)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