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结合“海洋垃圾问题、塑料污染、循环经济”等社会热点话题,搭建公益机构、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共融业态,近日,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浙江极氪智能科技联合发起,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执行的“蓝星卫士海洋守护行动”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启动。该项目旨在通过探索搭建陆域、海域、空域一盘棋的海洋保护格局,开展基于卫星的遥感遥测技术对海洋生态环境实施监测,为高质量的海洋保护提供支持。
自3月下旬以来,“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不仅先后在青岛、日照、宁波、海口、三亚、临高等地,组建起以社会公众志愿者、渔民渔嫂志愿者为主体的20多个“蓝星卫士E守护”海岸环境巡护小分队,还带动数十艘渔船参与当地以海洋垃圾回岸为主体的“零塑海洋”行动。截至4月30日,已经开展50次海岸环境巡护,巡护28处海滩,累计参与志愿者近200人次,平均每位志愿者每次能从海岸清理走4公斤的垃圾;已经开展44航次海洋污染巡护活动,累计参与渔民志愿者98人次,平均每艘船每航次从海洋带回垃圾25公斤。海上、海岸巡护累计共清理海洋垃圾1809.66KG,其中海岸垃圾清理中塑料制品超过50%、海洋垃圾清理中废弃渔网和其它塑料制品接近80%。
要“海洋存量垃圾”回岸
“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从设计之初,就希望能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由公益机构主导、社会企业支持、公益伙伴协作、社会公众参与、科技赋能的中国海洋环境保护多元治理体系。这也是因为,蓝星卫士不仅仅是项目名称,更是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公司自主研制设计的高性能遥感AI卫星。当我们听说这颗遥感卫星,可以监测到海洋漂浮垃圾、海洋溢油时,就马上开始沟通探讨。”谈起最初的项目设计思路,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江燕这样说道。
让人欣慰的是,这个问题很快就有了初步答案。与海洋朝夕相处、唇齿相依的渔民群体,是海洋环境保护的一大潜力群体,在2013年开展渔业社区保护地项目时,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就曾尝试过,鼓励渔民将出海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发现的各种垃圾带回岸。而在“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中,一方面可以继续支持、鼓励渔民将海洋垃圾带回岸,另一方面当遥感AI卫星发射升空、开始监测海漂垃圾后,也可以借助已经建立起来的渔民团队,同时联合各地相关部门,海陆空联合,一起将卫星监测到的近岸甚至远距离的海漂垃圾带回岸上。
在反复征询沿海多个渔村的渔业作业方式、是否有意愿参与公益项目、是否愿意参与海洋垃圾回岸后,来自青岛、日照、临高的三个渔村第一时间给予反馈,他们愿意组织当地渔民,把出海作业时发现的海面垃圾、渔网打捞上来的垃圾带回岸上进行回收处置。
积极带动当地渔民参与“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的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树杰就表示。“以海为生的渔民,可以说是最了解、最亲近大海的人,大海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对大海的热爱是一种本能。现在随着渔获物越来越少,垃圾越来越多,许多渔民逐渐意识到一定要保护好海洋环境。环境好了,上来的渔获就是绿色食品,从中受益的还是渔民。”
临高县和贵村渔民志愿者也表示:“每次出海打鱼,会捞上来很多海里的垃圾,废弃渔网、塑料漂浮物等。以往都是图方便再丢回海里,但现在我们会把海里的垃圾顺便拉回来,再分类回收。感觉船民做公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
并且,在“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中,不是垃圾上岸就结束了,更重要的是渔民志愿者们首先会对上岸的海洋垃圾进行分类,将可回收利用的废弃渔网、塑料制品等,统一回收,或进入回收再利用渠道、或巧手改装成放置垃圾废弃物的网兜,或通过废弃物DIY变身环保作品宣传海洋保护;对于那些没法再利用的海洋垃圾,才会进入环卫垃圾处置体系。项目开展以来,已经回收处置的再利用废弃渔网、塑料制品共368.5kg,占回岸海洋垃圾总量的近40%。
要“海岸流量垃圾”清零
海洋垃圾当然不止于海面、海底,海滩上、堤坝上也处处都能见到形形色色的垃圾废弃物。它们中,大点重点的一般是轮胎、渔网、浮漂、木板、泡沫板等,小点轻点的则多是塑料瓶、塑料袋、食品包装袋、瓶盖等各种塑料制品,烟头、口罩、手套、啤酒瓶的发现频率也很高。这些都是项目中“蓝星卫士E守护”海岸环境巡护队的发现。
这群由青岛、宁波、海口、三亚等多地渔民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家庭志愿者组成的巡护队伍,除了会在巡护过程中清理海岸垃圾、评价海岸环境,还会将巡护发现的异常环境问题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带着孩子一起加入“蓝星卫士E守护”海岸环境巡护小分队的刘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巡护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捡拾了浮漂、拖鞋、纸箱、渔网、塑料瓶、食品包装袋等各种各样的垃圾。每一次的参与,都是对海洋保护更深一层的体悟和理解。其实很多环境维护,都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力所能及开始,只要肯做,任何形式、任何时候都不晚。”
青岛琅琊镇渔嫂李书倩不仅自己参与海岸环境巡护,还带着上五年级的女儿一起参加。有一天女儿放学到家,高兴地对李书倩说:“妈妈,您带我到海边捡垃圾,不仅让我知道不能在海边随便乱丢东西,我还把这件事写成了作文。老师看到作文后,今天专门表扬我到海边捡垃圾非常有意义;同学们也都问我,是不是跟着妈妈去海边捡垃圾啦?我说是的,我要把海边捡得干干净净的。”
而“蓝星卫士E守护”三亚皇后湾海岸环境巡护小分队队长、海洋行者潜水中心负责人梁迪则表示:“蓝星卫士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做海洋保护活动。以前我们更多的是跟着组织方以潜水的形式,打捞海中垃圾;但现在我们不仅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每个参与其中的团体和个人都更有一种主人翁意识,也更加有方向感和能动力,可以说每个人都变成了海洋保护的组织者。”
宁波象山县绿丝带志愿者马兰芳也表示:“因为我家就住在海边,海边环境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每当晚饭后去海边散步,看到海滩上的垃圾心里就非常矛盾,想捡,无奈一个人不好意思且又力不足。所以当看到蓝星卫士招募志愿者时,我第一时间报了名,还拉了几名志愿者。从此,象山爵溪海滩上就留下了我们队员的足迹。可是海洋那么大,海滩那么多,真心希望因我们的行动给路人带来触动。”
除此以外,“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还将在多个沿海城市开展海洋保护城市接力活动,在内陆城市开展一系列海洋科普活动,尽可能广泛地传播海洋生态保护理念,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认识海洋、保护海洋。
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项目负责人看来,“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有许多特别之处。“和传统的海洋保护公益项目相比,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拥有更加开放的生态保护共融业态。在参与群体方面,既有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更有渔民群体、大学生群体、商户群体、家庭群体、青年群体等来自各个领域的社会公众,发动更多的公众参与,每个个体看似做的是一件件小事,但善小而大成;在项目执行地方面,也既考虑到沿海城市作为海洋保护一线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也考虑到内陆城市和海洋保护的关联性、迫切性。同时,项目立足海岸、溯源海底,实现了海底、海面、海滩、海岸多元一体的海洋保护公益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充分注重垃圾循环再利用环节,变废为宝。”
【 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 】
蓝星卫士海洋守护项目是由极氪智能科技、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执行的海洋环境保护公益项目。其旨在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结合“海洋垃圾问题、塑料污染、循环经济”等社会热点话题,通过多种形式的项目开展,形成由公益机构主导、社会企业支持、公益伙伴协作、社会公众参与、科技赋能的中国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化、社会化大接力,以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共融业态,提升社会公众海洋生态保护观念和意识,总结出公益力量可持续推动海洋保护的方法经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