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作家张宏杰在微博发文称,安徽省凤阳县明中都城墙维修工程存在可能破坏文物原貌的情况。昨天下午,安徽省文化厅就此事通报称,事件发生后,安徽省文物局进行了现场调查,经调查,该工程施工中存在野蛮施工的问题,工程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安徽省文物局已责成当地政府加强对保护工程的监管,进行全面整改。对此,凤阳县宣传部回应称,县文物主管部门已经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停工,今后禁止在修缮施工中使用电钻等工具。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2007年明中都修缮工程曾被曝“质量可能存在问题”,导致修复后的城墙倒塌。

修古城墙用电钻被质疑

15日下午,曾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畅销书的作家张宏杰在其个人微博发帖称,他近日在安徽凤阳旅游时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东华门城墙的一处修缮工地中,有工人用电钻将旧砖起掉,换上新砖,并在微博上发布了相关视频。

张宏杰在微博中称,“这不是在维修文物,这是在毁灭文物”,在他发布的于施工现场拍摄的视频中,一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在用电钻对着一个不足一人高的残缺城墙施工,随着电钻钻下去,一块块砖头落到地上。

此外,张宏杰表示,被拆下的城砖数量很大,“旧砖拆得如同小山”,并搭配了一张大量砖头堆积在一起的照片。张宏杰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比了明中都城墙修缮前后的一些照片,发现许多修缮“完全没有保留历史信息,把旧城砖都放弃了。”在他看来,“这种修复方式是破坏性的,修复之后再也无法恢复原状。”

安徽省文化厅官网的资料显示,明中都城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明洪武二年建造,是明朝正式决定设立的第一座皇宫,早于现北京故宫47年。

16日凌晨,安徽省凤阳县委宣传部通报称,根据凤阳县有关部门的调查,张宏杰所述的现场是正在进行的东华门门券残缺隔墙维修工程,工程建设过程是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的。“因为东华门门券坍塌毁损严重,需要剔除破损、松动城砖,由于部分已经钙化的浆料及城砖非常坚硬,所以工人使用了电钻。”

文物部门确认存在野蛮施工

安徽省文化厅昨天下午发布通告称,经过国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等部门的调查,确认涉事工程存在野蛮施工的问题。通告称,根据现场调查,确认该工程存在着施工操作不够规范、施工管理不够严格、监理不到位问题。

通报中介绍,该工程施工中使用电钻剔除残砖的做法,“确属不当,存在野蛮施工的问题。”同时,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粗放,施工场地布置缺乏规范,从民间征集回收并用于保护工程的旧城砖堆放随意,存在安全隐患。

凤阳县政府政务公开网_凤阳县政府网官网_凤阳县政府网

目前,安徽省文物局已责成当地政府加强对明中都皇故城保护工程的监管,针对存在的问题立即进行全面整改。

昨天下午5点左右,凤阳县委宣传部再次就此事发布通告称,东华门遗址旁堆积的旧城砖,是凤阳县文物管理所从老城棚户区改造拆除的破旧房屋、围墙及皇城内部分居民房屋围墙拆迁后收回的城砖。2012年至2017年5月,凤阳县政府将征集来的旧城砖集中堆放在指定地点,主要用于明中都皇故城遗址的修缮保护。此次国家、省文物局专家认为,虽然使用电钻剔除残砖对文物没有造成损害,但这种用电钻对文物进行施工的方式简单粗暴,确实欠妥。

县文物主管部门已经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停工,认真整改,县政府要求在今后的文物保护修缮施工中禁止使用电钻等工具,并加强对施工现场及人员的监管。

10年前修缮完工后曾倒塌

凤阳县明中都的修缮工程并不是第一次被曝出问题,早在10年前,就发生过修缮工程完工后却发生大面积倒塌的事。

北青报记者发现,2007年7月9日,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午门东翼楼南墙发生大面积坍塌,而就在半年前,午门修建工程才完工。

当时新华社报道称,2007年7月9日凌晨的这次坍塌,西翼楼南墙也出现三道纵贯墙体的裂缝。当时凤阳县抽调相关人员组成事故调查小组。据调查小组介绍,东、西翼楼几面墙体完工最早的仅一年多时间,最晚的才半年多。

新华社当时报道称,凤阳县明皇故城午门倒塌事故调查小组认为,这一由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设计、承建的工程,“质量可能存在问题、建设施工管理不规范”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明中都皇故城午门修建工程就遭到质疑,因把老城砖砌在了新墙里面,被不少专家指为“破坏式”修建。

文/本报记者 屈畅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