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看做一篇随笔吧,年底有点忙不过来,写上一篇的文章伤到了元气,今天少聊点,周末我再酝酿下一篇。

国庆的时候,跟以前同学吃饭,说起来说是我们班的另一个同学,毕业后辗转反侧,先出国,后来回国去了大厂,现在去当了公务员

这事让我非常感慨,因为我大概是十年前毕业,我毕业那会儿,大家最热门的三个选择,就是“出国、去软件通信相关大厂(那时候移动互联网还没太出现),考公”,考公排在最后,是因为大家普遍没法接受那种一眼望到边的生活,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选择考公。

这不别人正常选其中一条路,他倒好,把三条路选了个遍。写这篇文章前,我还专门给他打了个电话,了解了下他到底啥心态。

他的心路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他自己出生在一个二线公务员家庭,生活条件比大部分同学都要好一些,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不做父母那样的人,不能把有限人生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上,所以大学好好学英语,毕业后就去了美国。

在美国工作几年后觉得很没意思,收入倒是比国内高,但是确实没意思,后来萌生出了“要不回国”的想法,仔细想了想,发现回国确实不是一个差选择,后来干脆回国了。

回国后进入某通信大厂,干了几年后,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快要到头了,因为惊讶地发现通信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了后半期,更郁闷的是,后边不断有人涌入,行业整体处于稳态,他又不太能升的上去。

再加上有段时间他怀疑自己被各种新闻app的算法盯上了,天天各个平台给他推各种让他不爽的消息,类似,《35岁的老男人,如果没啥特别技能,在职场上绝对是狗不理的类别》,还有这种,《loser回忆录:一年前我月薪两万被人叫X总,如今在美团送外卖》,总之时不时被这种新闻骚扰一下,忍不住点进去看看,然后平台给推的更多了。

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竟然对“稳定”有种深刻的渴望,而且父母也说已经替他打听过了,他学历高,四十岁想去考公都可以,要不去试试?

一开始觉得这个想法很搞笑,后来越想越觉得不那么搞笑了,再后来去研究了下,发现跟自己想的也不太一样,再后来就彻底接受了,觉得也还不错。而且如果考了公,时间好像更充沛了,可以陪孩子。然后折腾了一年左右,好在学习能力还在,又有对口技能,本来觉得希望不大,竟然考上了,已经开始上班,感觉很好。

现在很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有种看山不是山的感觉,比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跟同事的关系,他在美国和一线大公司都呆过,发现跟体制内完全不一样。

在以前大厂里,几乎没有人准备在自己的岗位上准备干一辈子,毕竟你准备干一辈子,说不定过几年你们部门都没了,所以肯定跟同事的关系也就不咋样,不差也不好,大家都把彼此当做匆匆过客。

但是进了体制就不一样了,大家瞬间就意识到周围的人要打好多年交道,甚至整个职业生涯都在一起混,升迁什么的也没那么竞争激烈,毕竟很依赖资历什么的,需要慢慢熬,竞争压力很小,所以感觉单位里温暖的多。

更重要的是,工资也跟自己以前想的不一样,本来以为从大厂去当公务员,收入得掉一大截,后来发现不至于,主要是因为体制内工资只是一部分,一年下来在工资基础上翻两三倍很正常。

感受到了体制的温暖后,他突然明白了为啥之前有年薪百万的基金经理考上证监会的公务员后果断跳过去了。

我在微博和头条上也聊过几次此类话题,中间有不少小伙伴参与分享,我也了解到一些,所以再往深里说一下。

首先很多人没注意到,互联网上被提及最多的群体,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互联网一线大厂员工,还有设计院,本身都是中国最靠前的一群人,也就是极少数人,比如公务员看着队伍庞大,其实每年录取一两万人,去年算比较多的,2.4万人,码农队伍就更别说了,看着好像遍地码农,其实也没多少。大部分互联网人讨论月入三万白菜价的时候,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收入连五六千都不到。

但是互联网人、公务员、设计院这些话题现在在网络上这么频繁,跟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严重不相关,互联网上关于职业的讨论,基本上都是这些,给人感觉就好像中国80%的人都是做这些行业的一样。

主要原因是全世界的互联网,“发帖权”都控制在这些人手里。大家可以看看各个平台的博主都是干啥的,大部分都是上边这些人,有学历,能码字,又有点见识,所以大家愿意围观,很少听说谁是“农民自媒体”,或者“厂哥厂妹自媒体”,导致中国人口中占比最大的那群人,在网络上处于禁声状态。

这也是为啥不少人在发现,在微博和网上达成共识的一些话题,一到生活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生活中的人跟你上的不是一个网。

也就是说,网络上关于职业的讨论,本身都是我国的“头部职业”,也是我国头部人才们的选择。

而公务员这个职位,有点像国债在金融市场里的地位,比较保险,但是收益率也不高,大家有更好的选择,就会集中涌向那个领域,等到没啥好玩的,又会选择公务员。所以这些年整体是一波一波的。

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体制内是很香的,毕竟那时候体制外没啥岗位,大家还不明白将来路往哪里走,所以体制内是一个又安全又收益率高的选择。

到了90年代就不太行了,因为当时深圳那边有太多的神话传来,开饭店的,搞走私的,反正动不动一个礼拜赚体制内一年的收入,当时航天院有句话,“跟着钟山干,都是穷光蛋;就是穷光蛋,也要拼命干”,这里边的钟山,就是我国红旗七号导弹的总设计师。

到了2000年之后的十年,我国开始给公务员涨工资,不过外贸也不错,大量大学生去了东南沿海,这十年可以看做是双头并进。

公务员英文缩写_公务员英文_公务员英文单词

2010年之后的十年,公务员就不那么热了,因为移动互联网开始暴走,淘宝时代也降临了,这些从业者动不动一年顶体制内十年,这谁能受得了。

但是到了这几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因为互联网增长空间没了,但是程序员却持续涌入,最后形成了一个让每个人都岌岌可危的状态,公务员的春天似乎又来了。

现在码农头部集团的收入高的吓人,比如今年鹅厂校招白菜价直接干到了40万,有些算法岗直接到了六七十万,你们能想象吗?二十刚出头,一年六七十万的收入,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法到这种状态的,第二集团收入就差多了。

更关键的是,由于人多,有些企业玩起了“养蛊”,也就是开一个不错的工资,雇佣一堆人,然后在接下来的一年内,用变态的企业文化赶走绝大部分人,最后留下最适合的那几个,这样看着挺费钱,可是仔细一算,也挺划算。

被人才市场搞这么几年,一小部分人成了胜利者,但是这种胜利本身也是暂时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裸泳,本身就是一个“跑的慢就会死”的事情,而且这种奔跑不能停。

大部分人拿不到超额那部分收益,反而稳定性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体制内。毕竟大部分时候,“多数人的境遇”,就是我们自己的境遇。

回顾下这个历程,大家就明白了为啥现在很多北方地区老百姓对公务员有种莫名其妙的拜物教式的崇拜,因为现在的中老年,他们成长过程中,公务员一直都是最吃香最稳定最有效率的选择。

很多年轻人眼里,很多人理解不了月薪三千的公务员和月薪三万的码农,为啥父母那种中意前者。

主要是他们没经历过父母经历的,绝大部分父母们走过这几十年,他们看到了很多事,但是不太能说的出来,比如最基本的一件事,在中国过去四十年里,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持续大火十年以上,只有公务员的热度能一直维持住。

你肯定纳闷公务员的工资低啊,可父母们不这么想,但他们又说不出来,不过医学院的人知道怎么描述,他们有个公式:

1.1的40次方,等于45.25。

啥意思呢?医院里每年如果涨工资10%,从二十多岁开始上班,六十多岁退休,四十年收入会翻45倍,老人眼里的公务员也是这个逻辑,只是他们说不出来,最后总是憋出一句“越老越吃香”。那别的职业就不能这样?上文也说了,市场大潮下,没啥行业能持续十年以上,不管你做啥,总会被从中间打断,失去连贯性,也就没法持续增值。

现在这种全民追捧公务员的状态,如果硬要评价好不好,如果我早些年,肯定会使劲批评这事,觉得大家太丧了,现在不那么想了,觉得对于个体来讲,公务员确实是个好去处,既然是好去向,那么多人去追捧,也就没啥可说的。

至于有些人总觉得清华北大去当公务员可惜了,这么理解也不对,发达国家文官队伍全是各国名校毕业生组成的,既然文官是名校生,那就得名校生先去当公务员,不然咋当文官?

我们这边管理十来个人的软件项目组都需要985硕士毕业生,还得从基层做起,先写两年代码,再经过反复选拔后才能做PL,一个PL管着十来个人。那管理杭州北京天津重庆这样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不更得大牛逼吗?让一群糊涂蛋上,你们放心?所以名校毕业生去做公务员这事也正常,现代社会就得用专业人士。还有证监会,监控那些充斥着人精的金融机构,这就需要证监会里的人更牛逼,大家想想是不是?其他部门一个道理。

而且看现在的形势,应该是要往香港那种模式发展,一方面要高压反腐,另一方面提供保障和稳定,公务员越来越变成受人尊敬而且门槛很高的职位,这对社会来说也是好事。

不过也应该警惕,社会整体性的“企稳”本身就不健康,如果一个社会最优秀的人都不去冒险不去突破,整个社会都会陷入明清那种稳定状态,稳定系统最后都会走向衰亡。

上文讲美国的时候,就讲到过,美国两百多年,其中有一百多年引领世界,靠的不是全部美国人,而是极度依赖一小撮极具创造性、突破性和进取精神的美国人,这些人创立了美国的国债制度,这些人研发出了原子弹和计算机,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领域,其他人跟在这些人后边喝汤。

老百姓往哪个方向发展,并不是你跟他们说教就顶用的,关键问题是激励,也就是给钱,当然了,这里的“给钱”不应该是国家给,而是让市场去定价,而公务员这个职位,类似银行存款,如果存款利率太高,那谁还会去投资新领域,直接把钱放银行吃利息不就行了嘛。

所以公务员的收入应该是比社会中位高一些的,不过也不能太高,不然就会扭曲社会的价值判断,如果稳定还能获取高收益,那谁会去争取不稳定的收益?谁会去冒险?所以国家现在高压反腐,我理解也是这个思路,避免体制内获取超额收益。

文末还是要说两件事。

一件事是王思聪,曾经拿着五亿创业最后一地鸡毛,这种行为绝对不应该被嘲笑,还有人说小王去炒房就不会这么输惨了,说实话挺鄙视这种想法,无论如何不应该嘲笑合法创业的人,如果一个社会里,创业被鄙视,这个社会真完了,你们的儿女们也不会有啥出路了。

另一件事是罗永浩,他说还完6个亿要继续进军科技领域,一堆人赞美了他还钱的举动后,说什么“甄嬛传”,又嘲笑了一番他要搞科技的事,也让人挺无语。

有时候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真是让人很惊讶,欠债还钱这事对于很多人来说竟然是一件超预期的事,他去搞科技这事更需要我们支持好不好。我对罗永浩倒是没啥感觉纯路人,不过确实碰见过几个人受他鼓舞去创业还挺成功的。对于创业者,你可以不买他们的东西,不过不要嘲笑,不然你的孩子天天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长大,也会鄙视创业鄙视冒险,变成一个活在套子里的人。

总结下吧,追求稳定无可厚非,但也不要嘲笑那些创业冒险的人,前者是我们的本性,后者是社会的希望。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吧,多谢阅读。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