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下半年继续加油干。
随着山东16市陆续公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经济半年答卷已然清晰,青岛GDP总量上一枝独秀,引领山东经济发展,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东营无疑是一匹“黑马”,上半年以7.5%的速度引领沿黄城市强劲增长势头;烟台仍是经济体量大、增速较快的山东“优等生”,按照这种发展势头,年底GDP破万亿元的预期目标并不难实现;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鲁南4市仍保持着增速“均超”势头,潜力被进一步释放。
相比外界热议的各所城市经济总量、增速等排名,各所城市有自己的关注点:增长超过预期,无疑为下半年稳增长开了“好头”,下半年加油继续干,全年也有望更进一步;增长不理想,是短时承压还是长期产业困顿?下半年有没有扭转的可能?
“黑马”与“悬念”
东营增速登顶。
7月26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3年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东营市2023年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上半年东营全市生产总值182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个、1.3个百分点,居山东省第1位。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0.14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1079.96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664.7亿元,增长5.7%。
作为盛名在外的“石油之城”,第二产业是东营的主导产业,结合上半年三产增速变动能够明显看出,第二产业的强力增长提振了整体经济,这让其增速来到了全省第一位。
东营第二产业“强劲”的背后很重要一个背景即今年山东加速提升工业经济、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上半年山东全省生产总值441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7257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23888亿元,增长6.3%,工业起到“压舱石”作用。
而在这个大背景下,结合自身转型发展需求,东营市聚焦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力主攻链条经济,开展“四新”经济、数字经济攻坚突破行动,推动工业生产稳中向好,一匹“黑马”强势出现。
当然,对于东营而言,增速登顶固然可喜,深层次的在高质量发展路上有所精进才是最大的成绩——今年上半年,东营“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9.7%,占比提高4.6个百分点,不难看出东营转型的决心,同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28.1%的增长,极大提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信心。
特别是与经济增长一道,东营财税金融稳定增长——上半年,东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6.7亿元,同比增长7.1%,较一季度加快3.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105.74亿元,增长20%,较一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东营上半年经济的快速增长让其经济总量拉近了与德州市的差距,今年上半年德州市生产总值为1887.79亿元,比上年增长6.0%,二者之间的差距在70亿元内,如果按照东营这种发展势头,年底东营在全省经济排名位次变动完全有可能。
和东营、德州类似的还有滨州、聊城二市,这也让2023年年底山东16市经济位次排名有了诸多“悬念”。
今年上半年聊城市全市生产总值1432.53亿元,同比增长6.3%,同期滨州市全市生产总值1465.32亿元,同比增长4.5%。二者之间的总量差距已经缩小到不足33亿元。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全省平均增速达到6.2%的对比下,滨州同期增速仅为4.5%。
滨州怎么了?
分产业看,上半年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118.59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18.19亿元,同比增长0.8%;第三产业增加值728.54亿元,同比增长7.6%。
换言之,滨州的一产、三产对比全省增速并未失速,第三产业成绩亮眼且属为数不多能实现7%以上增长的市。
根据滨州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上半年,受需求不足、产能转移等因素影响,工业经济承压前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1%,降幅比1-5月收窄0.6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5.7%;股份制企业下降2.1%,私营企业下降5.9%”,某种程度上回应了这个问题。
滨州也切实在用行动试图去改善。在2023中国滨州(上海)投资促进推介会上,以黄河、长江为媒,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黄浦江畔发出“五个邀约”,提出将用心当好“优质店小二”,用情做好“一流服务员”,全力护航项目建设落地,与广大企业家实现双向奔赴、合作共赢。
“三核”与“实体”
济南、青岛、烟台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三核”,同样也是山东16市经济的前“三强”,目前尚未有能够挑战三所城市的第四城出现,但三核之间差距也在呈现不断变化的态势。
今年上半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7508.7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2.5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58.61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4817.54亿元,增长6.7%。
作为山东经济的龙头,青岛的主导产业早已成为了第三产业,年初疫情的短期承压并未影响其主导产业的较快发展,但其第二产业在全省加力工业经济的大背景下,如此表现难称完美。
作为制造业产业集聚的青岛,在定调下半年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着力抓好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推动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济南,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84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3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8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749亿元,增长5.8%,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向好、量质齐升”的总体态势。
对比全省平均增速,济南同样是第二产业增长被凸显,这对于其加快建设智能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意义重大。
今年以来,各地都在加快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经济发展“压舱石”。
当下的济南,正在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紧紧围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落子布局”,不断推动四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标志性产业链群,实施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聚焦全市37条产业链和40个产业集群,逐渐构建起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对山东而言,济南发展势头越好,济青“双子星”的带动示范效应越明显,同时也能激起城市之间的比学赶超。
目前来看,三核之一的烟台正成为其他城市学习的榜样。
上半年,烟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05.65亿元,增长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整体呈现“稳中有进、回升向好”的态势。
如此体量保持如此速度,这对山东而言,是一股向上的推动力,这让山东即便有一些市增长不及预期,仍能保持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或许,社会更关注的是今年底烟台能不能实现“预期”——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城市。
在新闻发布会上,烟台市政协副主席,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松杰的表态,下步,烟台市将以更大力度抓经济运行保增长、抓重点项目扩投资、抓骨干企业强产业、抓政策激活促消费、抓挖潜育新稳外贸,锚定万亿级城市目标,坚定信心、加压奋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向外界再次传递出:烟台冲万亿之心不会动摇。
对比下全省三产增速,不难判断出支撑烟台高速发展的动因——上半年,烟台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4成,增速达到8%,从行业看,37个行业大类有23个正增长,较一季度多8个,增长面达到62.3%。九大产业实现产值4085.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5.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长超20%。
无论是“三核”城市还是山东其他城市,抓实体、抓工业才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潜力”与“隐忧”
鲁南4市正把自身潜力化为发展动力。
6.5%、6.6%、7.1%、7.2%,这是上半年鲁南枣庄、临沂、菏泽、济宁四市的经济增速,自踏入“十四五”以来,鲁南呈现出“狂飙突进”的发展势头,历次半年、全年经济增速排名总有城市进入全省前三,并超全省平均增速。
特别是,当前山东实施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政策加持下菏泽、枣庄等市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不过坐享政策不如勤练内功,以枣庄为例,这座城市伴随山东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在今年迅速掀起“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热潮,以工业倍增构筑资本集聚新高地,加快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争取利用4年左右时间推动工业投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工业产值和工业园区亩均贡献等指标实现倍增。
济宁已成为山东内河航运的“门面”——济宁港在迈入“十四五”初年,迅速崛起为山东吞吐量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
今年以来,济宁锚定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力促消费、扩需求、增活力,各级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总体呈现稳定向好、稳中提质态势。
2023年上半年,济宁市生产总值为272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80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1356亿元,增长6.7%。
临沂和济宁类似,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2023年上半年临沂市生产总值为28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54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18亿元,同比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04亿元,同比增长5.9%。
相比鲁南其余城市,临沂以轻工业知名,超8%的第二产业增速反映出这座商贸城实体经济正在越发厚实。
菏泽仍是保持着稳中有进的姿态,2023年上半年,菏泽、淄博两地的经济差已缩小到80亿元以内,未来菏泽经济位次能否实现再进一步,时间会见证。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16市经济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占了大多数,不过一些城市的增长低迷,“隐忧”凸显。
类似淄博、日照、潍坊等市各有各的不同,短期承压并不会拖累长期发展,但受困于路径依赖则会让经济长期增长乏力。
不过,对于淄博、潍坊等市,诸多专家仍长期看好。
每一支寒冬蛰伏的“风筝”,都眺望着春风归来。潍坊的优势,工业是支柱,高端装备制造更是其重点,这一点没有被动摇,这是看好潍坊的根本原因。特别是今年,潍坊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首季度开局不利的情况下,潍坊加强对工业运行的调研调度和监测分析,深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全面落实加力提速工业经济系列政策措施,补短板、增后劲,这是为“看家产业”的“保驾护航”。
今年“淄博烧烤”火向全网,淄博消费市场活力也迅速提升。作为老工业城市,淄博的“烧烤”出圈,未尝不是一种促经济增长的方式,尤其是当前淄博生产需求进一步恢复,经济结构和发展动能持续改善。
这让其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7%,比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分别快于全国、全省水平1.5个、0.6个百分点。
……
2023年的上半年已经结束,如今时间也迈入了8月,无论是“黑马”登顶还是部分城市增长乏力,这只代表着过去,不会有丝毫阻碍奋进者。
当前,山东正在经历着动能转换的“涅槃”时刻,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16市是山东奋力走在前的“推动力”,它们的行动深深影响着这座经济大省的未来。
不论是外界的褒扬亦或质疑,每一名山东人、每一名建设者最终目的都是希望看到,16市能够展现出更多的精彩、更强的韧性,携手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凤凰网山东 刘培省)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