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4年的秋天,法国军队入侵荷兰,荷兰人为反击侵略者,打开运河闸门放水淹没道路,阻截了法军的进攻。
这天,一名法军士兵在军营中百无聊赖,无意中他发现一只蜘蛛在异乎寻常地加倍拉丝结网。他曾听说:蜘蛛“赶织冬衣”,预示着天要变冷,冰冻即将开始。
于是,士兵把自己的发现和分析报告了上司。法军首领看过报告后,立即打消了准备撤退的念头。果然如士兵估计的那样,几天后气温骤然下降,水面很快结成厚实的冰。法军的进攻到底没有被河水挡住。
蜘蛛能够预报天气的本领就这样被法军利用了。其实,能预报天气的动物绝不仅是蜘蛛。据统计,自然界有600余种动物可称得上为“气象员”,其中包括鸟、昆虫、鱼、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等。
鸟类在长期进化中,为适应环境变化,演化出一些特殊的灵敏器官,对气压、空气温度、阳光强度等变化十分敏感,成为出色的气象员。
农谚道:燕子贴地飞,出门带雨衣。每当下雨前,空气湿度增大,昆虫因翅膀受潮而低飞。燕子呢,为了填饱肚子也得低飞。所以,人们一看到燕子低飞并匆匆忙忙捕食,就知道准是要下雨了。
喜鹊也有预报天气的本领。古书《禽经》中说它“仰鸣,则晴;俯鸣,则阴。”清晨,如果喜鹊发出娓婉的鸣声,且边跳边叫,那就表示天气晴朗;如果它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就是说要下雨了。
乌鸦和黄鹂也是“晴雨鸟”。“乌鸦沙哑叫,阴雨就来到”,如果它发出高亢有力的鸣叫,一两天内就会有大风;黄鹏则用猫叫般的叫声预报阴雨天要到,用长笛般的鸣声报告天气晴朗。
沿海渔民如果晚上听到潜鸟叫声拖得很长,且声似喇叭一般,就知道要刮北风了,并且还会伴有暴风雨,渔民们因而暂不出海了。
“鹧鸪始鸣,割麦插禾忙不停”,“白鹭成队飞出山,风风雨雨地不干”等农谚。都是人们观察鸟类预报天气的经验总结。
候鸟迁飞则预示着季节的变化。雁和野鸭秋天南飞,预示着寒冷的冬天要来到,而杜鹃的飞离预示着大风季节的来临,注意观察还会发现:杜鹃飞离的路线恰好是风暴来的方向。
昆虫界也不乏出色的“气象员”。傍晚时分,若蟋蟀高唱,第二天准是个大晴天;蜻蜓若上下飞窜,则是说一两个小时后就会大雨临头。
雷雨到来之前,蜜蜂不再出外采蜜,而是待在巢里;蚂蚁则忙把洞口关闭。秋天,蚂蚁若把蚁穴建在高处,预示着这个冬天会很冷;蜜蜂若是把巢门留得很大,则标志着暖冬将来临。
荨麻蛱蝶对风雨反应极为灵敏。当风雨来临前几小时,天空还没被乌云遮盖之际,荨麻蛱蝶已躲到干枝、树洞等幽静的角落里了。有时眼看风雨已过,它仍躲着不出来,果然,不久后风雨再度降临。
屎壳郎也能预报天气。夏夜,天气晴朗,屎壳郎纷纷出动四处寻找食物,这就是说:明天仍是个艳阳天;若它们在晴朗的夜晚躲着不出,则预示着第二天很可能要下雨。
不少种类的鱼也能对天气作出预报。雷雨到来前,泥鳅往往显得焦躁不安,不时地将长着“胡须”的脑袋探出水面呼吸空气。这是因为,雷雨前,随着气压的变化,水中氧气含量减小,迫使泥鳅要到水面呼吸。
腔肠动物中的水母,对暴风雨的预测也十分准确。风暴来临前十几个小时,水母能利用体内特殊的感觉器官,感受到海水中传来的特殊声波。于是,它马上潜到海底,以防不测。
牛蛙是两栖动物中著名的“气象家”。这些北美的“土著”,以大声咆哮来预报灾难性的暴雨,以沉默来暗示晴朗的明天。
春播季节里,青蛙若在傍晚叫个不停,入夜又突然寂静无声,这便是降温转冷的预兆,第二天往往会出现晚霜。原来,青蛙喜暖,当它敏感地感觉到冷空气来临时,它忙找暖和地儿躲了起来。
细心的观察者还会发现,青蛀的肤色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雨前呈浅灰色,转晴后又变为黄色。这是因为青蛙体表的色素细胞对空气中的电荷变化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哺乳动物预测天气的“才能”同样叫绝。狗在下雨前,无精打彩,却不停地用爪刨坑;有时会伏在地上,肚里发出“咕噜”声,不吃食却要嚼青草,这是天气的变化影响到肠胃不好。
放牛的牧童,一看到牛东奔西跑的,天色还早便不吃草时,就知道明天仍是晴。如果牛不住地吃草,回圈的路上仍一步一停地往早已圆滚滚的肚里填草,那么明天准是阴雨天。
类似上述的动物“气象员”在自然界中举不胜举。气象部门虽然拥有现代化的观测仪器和各种尖端设施,不少气象台仍有专人观察那些具有顶测天气天赋的动物。可见,对于“动物气象员”的能力绝不可低估哟。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