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央视新闻报道的一条“义乌95后夜市夫妻档算起收入笑了”视频称小吃摊日入9000元,让在浙江义乌青口夜市经营小吃摊的范丹丹和赵庆书夫妻陷入争议,有网友甚至呼吁有关方面上门查税。
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天不过100元的当下,一个夫妻档口的小吃摊日入9000元,虽说不上多么遥不可及,但确实也很是让人心动,能持续引发很大争议这一点本身就足够说明,这个金额还是超出了谋生经验非常丰富的广大底层群体对小吃摊营收能力的普遍认知。
就像有网友根据央视报道措辞计算的那样,按照单日营业额9000块钱计算,一份豆腐、土豆的单价是9元,一晚上就得出餐1000份,夫妻俩一同出摊9小时,少说也得平均一分钟至少就要出两份餐,考虑到现场烹制、收费、打包等流程,实现这个效率似乎难度不低。
这条新闻之所以引发网络上的普遍质疑,客观来说,并不是没有原因。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报喜不报忧,让时下的媒体公信力有所下滑,公众对媒体选择性报道的典型个例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小夫妻日入9000元报道的措辞本身也过于笼统,明明是营业额,一句“大概9000块,一天就赚到了,很有成就感”,却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硬生生给人营造了纯利润9000块的错觉。
此外,在大学生要能放下身段去工厂打螺丝,年轻人要脱下身上的“孔乙己长衫”说教下,面对近期密集出现的诸如小吃摊日入9000元、郑州95后大学女毕业生收破烂月赚万元、海归硕士回家种释迦年入800万等放下身段就能致富的正能量宣导,与难以找到匹配学识薪酬工作年轻大学生面临的毕业即失业窘境,两相对照之下,产生对媒体有意引导大学生降低就业门槛致富的质疑,其实也并不奇怪。
我们看到,在铺天盖地的质疑以及网友呼吁查税之下,有媒体跟进采访时,义乌日入9000块夫妻回应时的措辞,对比当初央视新闻的报道,明显增加了一些提升可信度的细节,比如,他们回应说日常营业额在六七千元,9000块那天在电视台录节目影响下生意异常火爆,比平时多卖了2000块,2分钟可以一次性出餐5到6份,还雇了两名员工负责切豆腐收款打包,500斤土豆两个员工两个多小时就能削完。
他们还自曝成本,食材成本大概2000元,两名员工一个月的工资总共约18000元,摊位费一年34万元。把这些开销除去之后,日营业额9000余元的纯利润大概是5000元。平心而论,这样计算下来的可信度就高了很多,要知道9000元的营业额对一个小吃摊来说不是不可能,但按照算账式报道的逻辑非要说每天都能到这个额度,明显不太可能。当然,就算平时六七千的营业额收入也非常可观了,一天就能赚到很多人一个月的收入。
老话说“隔行如隔山”,信息不对称之下,很多人搞不清自己熟悉领域之外的盈利能力并不奇怪,本身能够受到新闻媒体关注的对象至少也是有其亮点和特殊性的,小吃行业存在日入9000块的夫妻档典型,又加上95后的年轻标签,茫茫人海被我们的央媒记者给发掘出来,进而包装成一条囊括年轻、致富、放低身段诸多元素于一体又高度契合社会焦虑的正能量宣导,也很是辛苦。
只是透过公众的反馈也能看出,一来,日入9000元的夫妻档小吃摊不具备普遍性,更不具备年轻人创业的示范性效应,非要刻意强调引导,反而坐实了这对夫妻高调在镜头前炫耀收入,跟他们直播摆摊的目的性很一致,那就是为了收徒,按照他们的说法,今年3个月就收了300多名徒弟,一人1500元学费就是的收入,看上去是比卖货更赚钱的路数。
二来在社交媒体时代,专业新闻机构的报道早就不是传统的单向输出,可信度能不能经得起网络推敲一目了然,就像当初经典的补裤裆年入百万新闻一样,没人怀疑行业存在这样的现象,补裤裆技术过硬能够做到补一条赚500元并非奇迹,同样,夫妻俩一天摆放日入9000元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大家质疑和吐槽的是媒体以偏概全,拿着个例做典型,一万个摆摊的,又能找出几个这样的?
质疑报道本身,呼吁跟进查税,并不是说网友见不得别人发财,只是,跟对年轻人高高在上的“孔乙己长衫”说教一样讨人嫌一样,拿着显微镜给大家寻找勤劳致富标杆的努力也同样让人如鲠在喉。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