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泉州人的喜事,也是中国人的大事,更是全世界珍爱遗产、热爱海洋文明之人的幸事。”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泉州来说,“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担当,是对未来传承保护更重的一份责任。”
连日来,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及各界热心人士,就如何守护好泉州这座千年古城,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展开讨论,为讲好世界遗产时代的泉州故事建言献策。
真武庙山门 陈英杰摄
泉州:一张世遗蓝图绘到底
天后宫 陈英杰摄
【泉州行动】
抓好建章立制 做好四个“一”
据新闻发布会介绍,未来,泉州将抓好建章立制,以四个“一”,做好与遗产保护有关的立法、制度制定、规划及规则制定。
颁布一个条例,即《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通过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一审,拟于8月进行第二次审议。
制定一项规划,即《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管理规划》管控实施细则,已明确划定将近2%的泉州市国土面积作为遗产区、遗产缓冲区、遗产保护的景观控制区,目前正在拟定并按程序报批。
健全一套制度,通过出台加强泉州系列遗产保护的决定、保护管理办法,以此带起一系列配套长效管理细则和办法,引导和引领泉州有关方面、老百姓共同开展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提升一个平台,以22处遗产监测终端平台,监测覆盖泉州遗产所有构成要素和关联环境,实现遗产本体数据采集、分析、实验、监测、反馈动态一体化。
【专家说】
统筹兼顾保护文脉 避免“建设性”破坏
泉州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组长周焜民认为,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遗迹、传承文脉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的过程。泉州应探索如何在保护中发掘遗迹的文物价值、思想价值甚至哲学价值,而非从经济上“一刀切”,尤其要注意避免“建设性”的破坏。要坚持“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文物保护也是硬道理”,统筹兼顾,秉持“十个手指头弹钢琴”的理念。此外,可以广泛征集市民、专家的意见,充分挖掘调动民间的创造性,也可到其他世界遗产地跑一跑,学习其保护管理的优秀经验,更好地做好泉州系列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陈志宏表示,泉州22处遗产点的保护范围与当前城乡建设空间重叠,要做好保护的文章,首要是确保完整、真实地保存遗产的整体及其全部组成部分,“将系列遗产保护管理议题上升至城市发展治理的高度”。
创新保护管理机制 或可成立世界遗产管委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孙华认为,泉州系列文化遗产原先是按照国家文物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和管理,申遗成功后,要在此基础上,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相关要求做好工作。“这两者之间的要求和标准有所不同,后者需要符合世界遗产的管理要求,有定期汇报制度。”
孙华说,由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属于系列遗产,既包括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遗址、建筑和纪念碑三大基本类型,也涵盖了中国“国保”单位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四大类型,遗产类型复杂多样,要按照世界遗产的统一标准进行管理,这给泉州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申遗成功后,是否需要构建类似于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那样的机构,或者在管理机制上有更好的创新,以应对更高的保护管理要求,都是需要研讨的问题。”
设专项资金保护古城 留存文化遗产原真性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之平,毕生专注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多年来她曾走访研究泉州众多遗产点。她认为,从文物保护出发,保护这些遗产最重要的是不改变原状、保护原件,用“最少的干预”进行“最多的保护”,留存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延缓遗产的破坏、延续文物的生命力。此外,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为后续的原貌修缮和保护提供支撑。
祖籍泉州安溪的上官春安,曾任泉州市古城办副主任、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协调组文化小组组长,在泉州工作生活了42年的他,将古城爱到了骨子里。他曾七次提交关于反哺古城的建议提案,希望唤起人们对古城文化的保护与关注。“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永远要摆在第一位。”他说,泉州22处遗产点有7处位于古城核心区,“反哺古城”是指面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不能一味索取,要从泉州经济发展的收益中拿出资金来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古城。
府文庙建筑群 陈晓东摄
【泉州行动】
两个维度 做好泉州文化遗产传承
未来,泉州将“做好专业保护与活态保护相结合,以推进传承”,把泉州人爱文物、爱遗产的好传统和好氛围弘扬好、延续好。同时,做好两个维度的保护传承——
专业保护传承上,泉州将持续与国际组织及国际知名遗产专家团队保持常态对话与合作,与国内知名的文化遗产机构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依托泉州已有的8个文化遗产专业机构,持续开展遗产的考古发掘、基础研究。同时,策划遗产保护论坛、专项学术研讨,向世界生动展现10-14世纪中国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成功实践的海外贸易体系。
广泛性保护传承上,也就是草根的、民间的保护上,泉州将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遗产保护。通过推动遗产保护写入村规民约,加强遗产与周边社区、村落的良性互动,让遗产保护的自觉性深入人心;通过开展活态传承活动,特别是与遗产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泉州南音、梨园戏、木偶戏等,让群众更多地参与传播和传承保护中;推动遗产故事走进千家万户,泉州策划系列专题包括系列纪录片、出版物,设立面向校园的遗产通识课程、组织遗产保护公益活动等,让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代代做好。
【专家说】
走“公众守护”途径 全民参与共同守护
“申遗成功,让我们看到泉州人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这些宝贵的遗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教授姜波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泉州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起点,所有泉州人都要自觉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我们在讲世界遗产时,特别讲到要分享遗产,千百年来泉州人付出大量心血,守护好这份遗产,未来更要全民参与,共同分享、保护好这份宝贵的遗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泉州项目申遗文本技术团队负责人傅晶也持类似观点。她表示,过往的文物保护工作比较侧重政府的主导,如今要把文化遗产保护跟当代人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从群众身边的方方面面入手,让老百姓关心、爱护身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建立起情感关联,最终通过公众守护这样一种途径,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地保护、传承和利用。
开展活态文化表演 传播传承文化遗产
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建设多年来从事闽南方言与文化研究,也参与申遗文本部分章节(闽南文化部分)的撰稿与修改。他认为,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建章立制、制定保护措施,同时要抓好活态文化传承工作,尤其是与遗产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做好方言的传承工作,南音、梨园戏、木偶戏等的传承将成为空中楼阁。希望借着申遗成功的这股东风,加快泉州方言大词典编撰等闽南方言传承工作。”
黎明大学副教授王强说,泉州的文化遗产不只是在东西塔等物质文化遗产,更在于世代相传的文化艺术传承。“利用活态文化的力量凝集社会共识,整合海内外人脉与资源,让历史文化照进当今生活,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才是文化遗产的意义。”
泉州海交馆原副馆长李国清认为,可以结合泉州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等非遗文化,在遗产点开展非遗活态表演活动,传播、传承文化遗产。
石湖码头通济栈桥 陈起拓摄
【泉州行动】
提升造好软硬环境 实现遗产的共享
泉州遗产多数是活态的,在7.1平方公里古城遗产缓冲区,至今仍有众多市民世代生活其中,泉州的文物及其保护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和百姓的保护意识。泉州“既要完善制度保障、加强政府引导和专业保护,也要把保护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转变为惠民利民的实在举措”。
提升遗产保存条件,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泉州将按程序系统提升遗产点周边环境,实施29条古城街巷综合整治、挂牌保护古厝古建筑、改善提升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
提升参访的设施和制度。泉州将系统提升遗产展示、讲解、进出通道、停车等参观设施,并在22处遗产点设置标识系统,提供闽南语、中英文、日语、韩语5种语言智慧讲解,并进一步推广到“国保”和“省保”文物单位。同时,泉州将继续建好遗产展示,泉州海交馆等15个展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并在国家文物局等的指导下,规划建设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德化窑址、磁灶窑址、安溪冶铁遗址等系列考古遗址公园。
提供周到服务。泉州将策划系列精品参访线路、节庆展演、文创产品等,完善各遗产点智能导览、服务咨询、交通设施、餐饮住宿等配套,拓展中英文遗产讲解队伍、民间公益组织,让全世界朋友共享世界文化遗产带来的宜居之美、文化之美、品质之美。
【专家说】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 培育“遗产+”新业态
“申遗成功是重塑泉州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的绝佳良机!”泉州旅游协会会长张锡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泉州应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主动全方位宣传推广,扩大对外传播面,增强宣传、营销的力度和广度,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一波宣传热潮。他认为,应以长远目光看待,将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遗产+”等跨界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使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如何让游客有好的体验感又不影响原住民生活?张锡坤建议,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比如在古城西街的街巷两侧科学规划一些电动车集中停放点,在中山路设置可供游客休憩的椅子,引导民宿规范发展,从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出发,并做好做细旅游公共配套服务。
人性化设计旅游线路 平衡冷热遗产点人流量
针对申遗成功后可能涌入的大批游客,中国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孙华认为,如何平衡热门遗产点和偏僻遗产点的人流量是今后需要应对的问题。“22个遗产点分布广泛,有些遗产点较偏远,这对遗产的展示利用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提供快捷方便的交通,如何让各遗产点旅游平行推进,如何把人流量从热点吸引到非热点,考验着遗产地管理者和遗产旅游设计者。”
泉州中旅导游邱联锋从事导游行业多年,他建议,针对22个遗产点分布广泛且较零散,可从不同游客的需求出发,人性化设计出丰富的旅游线路并加以引导推广,同时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在拥挤路段、乡村旅游点、交通集散点建设旅游公厕。“可先向客人推介古城‘精华版’,再针对专家学者或想深入探索的游客,根据他们的需求加入其他遗产点。”
以开拓精神创造无限故事 让泉州不只是观光名胜
泉籍著名艺术家蔡国强认为,手握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名片”,要守护并利用好文化遗产,“需要具有开拓精神,只有开拓精神才能吸引人来”。他表示,文化遗产带来的游客、观众是相对固定的,但创造文化的活力是无穷的,泉州可以充分发挥在戏剧、音乐、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创造力,这也是一座城市精气神之所在。有了创造力和精气神,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故事与人们分享,游客更容易喜欢上泉州。“在这里,人们可以互相合作,共同尝试一些了不起的事情,让泉州不仅仅是观光名胜。”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叶新才是泉州申遗文本附件相关报告撰写者之一,他认为应积极调动高校力量,凝聚国内外学术力量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为建设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服务。(张素萍 林福龙)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