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滁州
传播滁州地方历史文化
点亮大明历史文化走廊
——《朱元璋与淮西集团》创作谈
贾鸿彬
▲朱元璋各个时期画像
朱元璋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巨大文化情结。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想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这个人物。20多年下来,前后读了与之相关的资料多达数十本,到外面去,只要听说与朱元璋有关的风物,总要设法去看一看,找一找,希望能产生历史的回味,生命的感悟。然而,由于创作任务多,加上朱元璋工程巨大,需要用连贯的时间静下来专心拓荒,每每写了开头,遂又搁笔。这一次,作为普及发掘滁州地方文化的任务来表现他,遂选取了他和手下与滁州关系密切的淮西将臣的角度,成《朱元璋与淮西集团》。
淮西作为地域概念,形成于宋元时期,大体就是宋代淮南西路范围,包括今天安徽省中部淮河以南地区,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区,湖北东部黄冈的部分地区。这我在书的《引言:淮河和淮西》中有较为具体的叙述。这些地方的人,和朱元璋算是大老乡关系,有地缘上的亲近。朱元璋在长达十余年的拓土封疆过程中,出生淮西的将臣跟随他南征北战,不避矢石,功勋卓著,很多人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汤和、冯胜、李文忠、沐英等。他们因为出身同一地域,社会经历相似,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在肇建大明王朝过程中,很自然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的淮西集团。在明初政局中,淮西集团是功勋卓著、地位显赫的一股政治势力,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统一南北的核心力量。他们在维护朱元璋的统治过程中,也不时地和他发生矛盾,和浙东集团等政治势力也经常发生冲突。所以,朱元璋在政权稳固后,就开始剪除他们,直到其雄风不再,只留下万千传奇故事。这些传奇故事,很多都延伸到明文化的根,淮西这块土地上。
▲马皇后和朱元璋各个时期画像
2016年春,我到蚌埠博物馆考察博物馆陈列布展,和时任馆长辛礼学谈明文化,他特地带我看了一件瓷器,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瓷盖罐。这件瓷器是1973年出土于蚌埠市东郊曹山南坡的汤和墓中。
作为国内目前保存为数不多的元代青花瓷罐,这件文物通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18.6厘米,束颈,溜肩,腹部上鼓下收,圈足宽矮,足径略大于口径,总体形制敦实厚重。器口处配有帽形盖,盖顶堆塑一宝珠钮,盖内为子母口设计,使得盖与口结合更为紧密。主体纹饰为器物腹部所绘缠枝牡丹纹,其先用较细线条勾勒大致轮廓,再以青料填色。该牡丹花纹,一正面一侧面穿插横向排列,极具立体感。该件瓷器秉持了元末明初青花瓷器胎体与釉面的特点,白瓷胎,胎质细密,胎体厚重。通体施透明釉,色白微青,釉面洁净,光润透亮,底部露胎。整件作品青花发色蓝中闪紫,色浓处有明显铁锈斑凝结,亮丽而又沉稳,是典型的苏麻离青料,可以说达到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艺术水准。辛礼学馆长说:“因为它出土于汤和墓,具有明确的历史纪年,其文物与历史价值更为珍贵。这件器物是国内目前保存的少数几件元青花大罐之一,堪称元代青花瓷器的珍品。”
▲蚌埠博物馆藏汤和墓出土
元青花缠枝牡丹兽耳瓷盖罐
汤和墓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当年,蚌埠市域是凤阳县域的一部分。在汤和墓的发掘中,专家们在现场发现了盗洞,证明汤和墓曾经屡次被盗。据了解,汤和墓中原本随葬品很多,但盗墓贼只盗走了金银财宝,这件元青花却被发现丢弃在墓室门后的淤泥中,可谓“劫后余生”。很显然,当年元青花瓷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追捧,在盗墓贼眼中,金银财宝显然更值钱。这样,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瓷盖罐就奇迹般地保存下来。有专家推测,这么一件瓷器珍品,应当是汤和挂冠而归,朱元璋赏赐给汤和的众多财宝中的一件。
▲汤和墓墓室(复原)
因为是明文化的源头,凤阳土地上,朱元璋和淮西集团的遗迹比比皆是。苍凉雄浑的中都城、巍峨壮丽的明皇陵自不必说。徐达故里,大庙乡徐拐子村那两只石狮,虽然一只断腿,一只断头,月明星稀的中秋之夜,你若走近,也许依然能够听到它们喃喃诉说徐大将军的故事。改革源头小岗村南面的石马金自然村村北不远处有一座古墓,墓的神道两侧排列着的石人、石马、石兽,雕刻得十分精细,造型雄浑,栩栩如生。据清代《凤阳志》记载,这是俞廷玉、俞通源家的祖墓。俞氏父子是巢湖水军的首领,但他们的祖上是凤阳人。这期间无疑有着丰富的历史跨度。
←明皇陵神道
当年徐府门前的石狮↓
沿着朱元璋领兵南下的路径,在凤阳和定远交界处的韭山,就是有韭山洞的那个韭山,洪武三年被封为淮阴侯的定远人华云龙曾在此聚众,朱元璋来了,他立马归顺。此人跟随徐达北伐,军功赫赫,但鲜为人知的是,占领元大都后,他被任命为北平行省参政,成为明代北平首任军政长官,奉命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平城。他将北平城南移了整整2.5公里,即将今德胜门外小关及安定门外的小关一线的土城,移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从而彻底改变了北平城的中心点,对旧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加固为原来的夯土墙体包上了城砖。同时,废弃了原建德门、安贞门,并根据徐达之意,将新建北城墙二门命名为德胜门、安定门。
▲德胜门
在定远县城,四大名巷之一的黉学巷,明代第一丞相、韩国公李善长曾居住于此。后来继任丞相的胡惟庸,也是定城人。而定南的严桥乡官塘沐村,是黔宁王沐英的故乡。大将军、宋国公冯胜和他的哥哥郢国公冯国用是定远北乡宋府集人,他们当年结寨自保的妙山依旧。县东南的二龙乡王回岗,原先叫蓝府城,是凉国公蓝玉的府第,现在还有蓝玉井尚存。另外还有昌义乡的江国公吴良墓遗址、胜利乡东川侯胡海墓遗址。明文化遗迹,可谓星罗棋布。
从定远到滁州,其间有给朱元璋进呈贡茶的皇甫山弥陀寺,有常遇春落草的常山岭,有因朱元璋而得名的龙亭口,还有朱元璋祈雨的柏子潭,以及明代最早设置的养马机构太仆寺。与朱元璋相关的民间传说更多。朱元璋的命运转折就在滁州,《明史》有载:“元之末季,群雄蜂起。子兴据有濠州,地偏势弱。然有明基业,实肇于滁阳一旅。”
▲定远二龙乡街道上的蓝玉街
全椒县黄栗树水库上游有个村子叫东王村。据传六百多年前,村东有一顷马鞍形的湖叫高塘湖。这里曾经留下朱元璋斩恶龙的故事。他拔剑向半空斩去,力道大了,不但让恶龙身首异处,而且剑落下后,一下子把高塘湖的湖埂也斩断了。一时间,湖水汹涌而出,一路奔流,流入滁河,汇入长江。虽然当地的村民从此再不能在湖中捕鱼捉虾,但湖底肥沃的淤泥却变成了千亩良田。在朱元璋斩龙的地方,至今还留着个大缺口,缺口的南面,当地村民称之为下湖,北面称为上湖。现在村民在湖田里劳作时,仍可找到许多风化的贝壳。在上下湖交界的西侧,有两块栩栩如生蛤蟆样的石头,人称蛤蟆石,大的是雄的,小的是雌的。传说当年朱元璋斩龙时,有两只蛤蟆受了惊吓,从湖水中跃起,从此留在了民间。这两块蛤蟆石几百年来一直是村民夏季纳凉,冬日休闲的好去处。
朱元璋斩恶龙系民间传说,而位于全椒县城西北的西王乡西王中学北面的岗地上,则有一座明威将军袁兴墓。墓坐北面南,背依高阜,面对缓坡,自下而上,地势逐步增高。原墓冢高大,因年久失修,水土流失,现冢高约1米。冢前有明景泰五年(1454)所立墓碑,碑文简述墓主一生事迹。原墓前建亭护碑,亭毁于抗日战争。碑前建神道,有华表、翁仲、石兽等,现石件均毁。墓碑原高2.34米,建国后断残,后移至附近袁氏后裔家中。残碑高约1.5米,宽约1米,石质青润。碑额饰云朵纹,额正中三行直书篆文:“明威将军指挥佥事袁公墓碑”十二个大字。下为碑之正文,简述了立碑经过和袁兴生平事迹。正楷,直书,共二十七行。经有识之士努力,墓碑现已重新立于袁兴墓前,袁氏后裔年年祭扫。
▲位于全椒西王中学北面的明袁兴将军墓
袁兴,字德兴,全椒人,少年孤单,善骑术。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从滁州进攻和州时,其归顺朱元璋。随朱元璋渡江克太平(今当涂),征宣州,取宁国,下徽州,攻福州,克杭州,“奋勇先登,敌皆披靡”,授武略将军、杭州卫管军、副千户,世袭。后随宣德侯曹良臣征西南,“身先士卒,与寇逆战,死之”,归葬故里。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明令褒恤,加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以子袁英代,世袭。明泰昌版《全椒县志》有朱元璋敕指挥佥使袁兴文:
枕甲眠霜,栉风沐雨,远蛮貊,安中夏,为尊君也。若此忠勤,非义勇之士,安能若是?前者西南诸夷,弗遵声教,朕命挟劲驽调强弓,行者三十万,至彼而平之。诸将凯旋,尔武毅将军绍兴卫管军副千户袁兴为摧坚而逝,实由尊朕一人,致身若此!今特稽古典,加赠明威将军佥指挥使司事,报尔于幽冥,禄给子孙后世,使生者食禄,殁者血食,斯义勇者劝。呜呼!奠安中夏,君尊一人,良臣之至也。服兹宠命,有知哉。
明代著名文人解缙也曾受袁氏后人所请,为袁贤妻林氏撰写“林太恭人墓志铭”一方,今铭藏全椒吴敬梓纪念馆。
与全椒山水相连的和县,是朱元璋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地方,这里有坦山的传说。更有能展现朱元璋英雄情怀的镇淮楼。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朱元璋攻占了和州,与徐达、李善长、常遇春诸将在镇淮楼饮酒赋诗,其中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道:
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
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
后人有联赞曰:“批襟向前,快哉此风,那堪称雄,登楼高呼太祖在;凭栏仰望,皓然明月,谁与共醉,隔江招呼谪仙来。”
▲和县镇淮楼
当年朱元璋登楼俯瞰大江,壮怀激烈,其后举兵攻占采石矶。采石矶上常遇春大脚印鲜明,这脚印引领我们,西上当涂,当年的太平府,朱元璋打下的江南第一座城池,太子朱标在这里出生。继而折向东方,进入南京,朱元璋在这里定鼎,淮西集团的英豪们如同犀利的闪电,射向四方,也射向了北京,大明王朝彪炳史册。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无论是三国时候的吴、东晋,还是南朝的宋、齐、梁、陈,更不要说五代十国中的南唐,作为帝王之都,都是偏安的。只有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才是一统华夏的,且延祚276年,辉映神州,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大明历史文化。
▲采石矶上长达1尺8寸的常遇春大脚印
坐落在淮河水畔的凤阳,是延祚276年大明历史文化的源头。朱元璋和淮西集团的将臣们用血汗和豪情,秉承这个源头往前拓展,经滁州,跨长江,夺采石,占南京,挟淮西这块土地洋溢的英雄气穿越时光,开凿了一条独具淮西色彩的历史文化走廊。滁州作为淮西的核心区域,雄踞这条历史文化走廊的前端,是骄傲的,自豪的。但随着岁月的湮没,风云的变幻,这条历史文化走廊渐趋暗淡,其中的淮西人物影像模糊。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处,在南京都市圈被正式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好契机,如何进行滁宁联动,发掘好大明文化,点亮这条历史文化走廊,讲好淮西集团的英雄故事,把“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滁州人应该是责无旁贷的。
▲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与淮西集团》仅仅是一点星火,其势微弱。望众多志愿负薪者携带春风前来助火,呈燎原之势,共同点亮大明历史文化走廊。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hs1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