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指的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风气,也是给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一个家族的家风家训世世代代沿袭,体现着整个家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在#家风家训里的兴家之道#中,和九典孟母营一起追溯中国历代治家兴邦的典范家族,学习古人治家兴家的智慧,在子女教育、自我提升、家庭治理方面,收获启发和帮助,从而实现育儿修身、齐家兴业的目标。

岳飞,是妇孺皆知的南宋抗金名将和民族英雄。提到岳飞,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岳母在他背上刺的“精忠报国”,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其实这是由岳家的四字家训“尽忠报国”而来。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这是史书上对岳飞后背所刺文字的确切记载,也是岳家“以忠为孝、以忠报国”的家风传承。

岳飞的母亲以“尽忠报国”要求岳飞,而岳飞也将“精忠报国”融入到了自己的骨血中。他生活在靖康之变、金人南下的大宋王朝变故时期,当时年仅二十五岁的岳飞毅然向宋高宗上书,力主抗金。后来,他更是一生都奋战在抗金前线,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并两次率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对南宋王朝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血战沙场,北伐抗金,在驰骋沙场近二十年的日子里,百战百胜,让金人闻风丧胆。他还十分善于治军,率领的岳家军成为当时的典范,金军中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对于岳飞的忠诚,宋高宗也屡屡赞叹:“国尔忘身,谁如卿者!”“非一意许国,谁肯如此!”岳飞一生正气浩然,他的英雄事迹也在后世广泛流传。

岳飞不仅在战场上身先士卒,而且对家人与子女的教育和要求也非常严格。虽然他一生并没有留下成文的家规家训,但是“精忠报国”的意识一直作为岳家风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岳飞的儿子岳云有着父亲的风采,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将军。岳云从小与父母分离,颠沛流离中目睹了金兵的恶行和宋人的困苦,在父亲的影响和祖母的教育下,他从小就立下了保家卫国的大志。他十二岁开始从军,刚开始被岳飞安排到了他的部将张宪的队伍中,当了一名小兵。即便如此,岳云依旧是冲锋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因为”精忠报国”已经融入了他的骨血。十六岁时,他就随着岳家军在收复襄阳六郡战斗中立下头功,并且成为第一个登上随州城的人,从此军中都称他为“赢官人”。二十二岁那年,在颖昌大战中,岳云亲率背嵬军投入血战,取得了胜利,迅速成长为岳家军中卓有声望的一位将领。第二年,年仅二十三的岳云就和父亲及张宪一起惨遭陷害而死。

岳飞的孙子岳珂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在岳飞冤案得到昭雪后,他积极收集岳飞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补充修改,完成《金佗秤编》二十八卷和《金佗续编》三十卷。在当时朝廷编修史书的人大多数是秦桧党羽的情况下,他依旧能顶住压力,为祖父著书立传,不仅是家族荣誉感的促使,也是受到他祖辈们留下来的优良品德的影响。正因为岳珂这种不畏强权的做法,才为后人留下了真实而宝贵的历史资料。

岳氏“精忠报国”的祖训,历经千百年仍流淌在岳家人的血脉之中。这种家训和家风不仅影响着岳氏后代子孙,也一直激励着无数能人志士为国奋斗。后世的小说戏曲传唱着岳飞的故事,各地为了纪念他也建立了岳飞庙——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庙和岳飞墓,与湖光山色同在。

岳飞庙里赫然刻着四个楷书大字“精忠报国”,不仅是刻在了岳飞的背上,更是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代代传承的精神。

会员全站资源免费获取点击查看会员权益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